岳阳平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攻略

2024-11-26

一、历史渊源

1. 革命风云岁月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区域。

1928 年 7 月,中共湘东特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22 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 5 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机关恢复后,滕代远任书记。11 月,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率红 5 军主力转入井冈山地区后,王首道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黄公略率红 5 军一部在湘鄂赣边地区播撒革命火种,开辟革命根据地,后改称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张启龙任政治委员。

1929 年 8 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 4 军第 5 纵队大部返回湘鄂赣边。9 月,与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合编重新组建红 5 军。10 月,湘鄂赣革命委员会成立。

1930 年 6 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崇阳、通城和赣西的修水、铜鼓、万载等地,大都已成为苏区。同时,红三军团组成,彭德怀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辖第 5 军、第 8 军。随后,红军独立师扩编为红军第 16 军,归红三军团建制。8 月,红三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9 月,红一方面军从湘东地区转向赣西南地区,红 16 军留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斗争。

1931 年 7 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李宗白任书记(后林瑞笙)。同时,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成立。10 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后王亚德)。在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苏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1934 年,国民党对湘鄂赣根据地发动第五次 “围剿”,湘鄂赣省级机关从江西万载小源撤出,转移至平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所在的旧址为一栋普通土木结构民房,这里曾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56 年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 年,湖南省民政厅拨款对旧址进行维修。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罗霄山脉北段,处在三条铁路(南浔、粤汉、株萍铁路),一条大江(长江),三个省会(武汉、长沙、南昌)之间,境内山大林深,峰峦险峻,河流交错,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利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坚持斗争。

湘鄂赣边区人民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在大革命初期,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和工农义勇军。北伐战争时,这里即是主战场之一,当地人民群众为支援北伐军作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中国共产党发出武装斗争的号召时,这个地区纷纷建立武装组织,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就在这里爆发,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参加了起义,并跟随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奔赴井冈山。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全国其他地方的革命斗争以有力鼓舞和推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27 年 9 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从湘鄂赣边走出的起义部队,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部队尽管离开了湘鄂赣边,但湘鄂赣边人民不仅没有停止革命活动,而且革命之火越烧越旺。特别是平江起义后,湘鄂赣边人民的革命斗争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 4 军的斗争相互配合,打乱了国民党 “清乡”“剿共” 的部署,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

1928 年底,红 5 军主力南下井冈山与红 4 军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力量,为红 4 军出击赣南,以外线作战打破国民党军 “会剿” 提供了条件。红 5 军勇敢承担守卫井冈山的任务,为红 4 军顺利转战赣南、闽西和最终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9 年底,红 5 军主力由湘鄂赣苏区南下,巩固和发展湘赣边苏区,并打通其与赣西南苏区及湘鄂赣苏区的联系。此次红 5 军主力转战于湘赣边界中段和赣西地区,使在原井冈山根据地基础上形成的湘赣边苏区不断巩固和发展。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红三军团为了革命大局,离开湘鄂赣苏区,东渡赣江,与红一军团共同行动,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30 年 8 月,中共中央决定以赣西南苏区和湘鄂赣苏区为基础,设立中央苏维埃区域。9 月 29 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将全国苏维埃区域划分为 7 个特区,其中 “赣西南特区和湘鄂赣边区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在此区”。10 月,中共中央重新将全国苏区划为湘鄂赣边和赣西南、湘鄂边、鄂东北、赣东北、闽粤赣、广西等 6 个大区,并把湘鄂赣和赣西南两区称为中央苏区。此后,因为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湘鄂赣苏区没能最终成为中央苏区。

1931 年 11 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红 16 军 “坚强苦战” 的锦旗。1933 年 7 月,红 16 军正式缩编为红 16 师。从 1933 年 9 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 “围剿” 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到 1934 年 7 月,湘鄂赣苏区成为游击区,红 16 师率先转入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红军长征后,湘鄂赣边人民与中央和其他根据地人民失去了联系,在以傅秋涛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赣省委领导下,仍然 “高举红旗,坚持斗争”,直至 1937 年全国抗战爆发。湘鄂赣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革命最久的根据地之一。

二、特色亮点

1. 丰富的历史陈列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英雄湘鄂赣 —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是其一大亮点。展览面积达 1300 平方米,展线长度 210 延米,通过展示 800 幅图片、500 余份史料和 80 件 (套) 实物,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走进陈列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史料详实丰富,为我们深入了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而那些实物展品,如破旧的枪支、泛黄的书信、简陋的生活用品等,更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革命条件的艰苦和先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

在众多展品中,不得不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一件特殊的木质藏品 —— 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章。这个印章共有银、木两个版本。银质印章现藏于江西宜春万载县的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木质印章为其复刻品。1931 年 10 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平江选举产生了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湘鄂赣苏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1934 年 1 月,省委机关全部撤出仙源,向铜鼓县转移。由于遭到敌机轰炸,转移途中,一些文件、物品损毁或散失,其中包括了执行委员会原银制印章。为了继续开展工作,苏区机关改用木头制作了同款印章继续办公,后亦遗失。直到 1963 年秋,失踪近 30 年的银质印章,被平江籍伐木工人郭氏兄弟二人于深山密林中无意间拾得,得以重见天日。木质版印章也在多年后,由一位机关干部下乡走访时,偶然间在黄金洞一位老奶奶家中发现,当时这枚印章被当作茶叶罐的盖子。这件藏品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 多种教育基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国家 AAA 级景区,同时也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岳阳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岳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岳阳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中小学生们在这里开展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历史陈列、聆听革命故事,深刻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作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革命传统的重要场所。

每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都会接待红色教育、主题教育、研学旅行等参观人数 20 万余人次。这里成为了人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三、地理位置

1. 具体方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平江县城三犊源花果山,这个位置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地理价值。它占地面积达 7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3800 平方米,规模宏大。纪念馆与百年历史的天岳书院 ——“平江起义” 旧址隔河相望,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传承,仿佛能听到革命先辈们的呐喊声,看到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奋勇拼搏的身影。

2. 交通便利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交通十分便利,为游客的参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县城内 2 路、7 路公交车可直达纪念馆。乘坐公交车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在途中欣赏平江县城的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2 路和 7 路公交车的路线覆盖了县城的主要区域,方便了不同位置的游客前往纪念馆。

对于自驾的游客来说,可直接导航至岳阳市平江县三犊源路 63 号。这里有充足的停车位,让游客无需为停车问题烦恼。无论是从哪个方向前来,都能通过清晰的导航准确找到纪念馆的位置。交通的便利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来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四、建筑风格

1. 仿古式结构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琉璃翘檐回廊仿古式结构,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赋予了纪念馆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庄重的氛围。

馆舍分别由主馆、门楼、广场、台阶、草坪等构成。主馆作为核心建筑,琉璃翘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回廊环绕,既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又为游客提供了遮风避雨的游览通道。门楼高大雄伟,彰显着纪念馆的庄严与肃穆。广场宽敞开阔,为游客提供了集散和活动的空间,同时也是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台阶错落有致,连接着不同的区域,增添了纪念馆的层次感。草坪绿意盎然,与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营造出宁静而优美的环境。

馆内环境优雅、庄严肃穆、宏伟壮观。优雅的环境让人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宁静与舒适,庄严肃穆的氛围则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宏伟壮观的建筑规模,展现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贡献。

走进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革命年代。仿古式结构的建筑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革命先辈们的崇高敬意。它承载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记忆,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五、文化内涵

1. 红色文化传承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里积极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党员干部红色文化宣传培训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陈列、聆听革命故事,让他们深刻了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里是进行红色文化培训的重要场所,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

纪念馆还大力挖掘革命文化历史资源,开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和宣传。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深入探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充分发挥党史军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传承革命传统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激励自己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革命精神弘扬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示了平江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走进纪念馆,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份份详实的史料、一件件实物展品,都在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这里展示了平江起义的壮举,彭德怀、滕代远等革命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利益,毅然发动起义,投身革命斗争。他们的勇敢和坚定,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体现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坚持斗争,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辉煌历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让人们铭记英勇的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伟大精神。革命先烈们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在新时代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通过参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六、游玩注意事项

1. 开放时间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全年开放时间为 09:00 - 16:30,免费向公众开放。需要注意的是,该馆周一闭馆,星期二至星期日开馆。这样的开放时间安排,既保证了纪念馆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维护和管理,也为游客提供了较为充裕的参观时间。

2. 旅游咨询电话

如果在游玩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拨打旅游咨询电话 0730 - 6223459。这个电话将为游客提供关于纪念馆的详细信息,包括开放时间的调整、展览内容的介绍以及周边交通和餐饮等方面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