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岳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5-03-18
岳阳,这座坐落于洞庭湖畔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它是湖湘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古韵今风。
当你踏入岳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屹立在洞庭之畔的岳阳楼,它无疑是岳阳文化的核心代表,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其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所建的阅军楼,后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才成就了如今我们所见的模样。它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 “江南三大名楼” ,是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世称 “天下第一楼”。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湖水波光粼粼,与天际相连,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如古人所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这不仅是对岳阳楼壮丽景色的赞美,更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
岳阳楼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外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自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佳作,为岳阳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李白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展现了岳阳楼的开阔视野;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岳阳楼的声名推向了巅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也成为了岳阳楼文化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胸怀天下,担当责任。
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始建于三国时期,作为鲁肃的阅军楼,承载着军事防御的重要使命,见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阳楼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每一次的变革都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六年(1880 年)重建后的建筑,它保留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同时又融合了历代建筑的精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斗拱飞檐,盔顶高耸,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其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全楼没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却能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观,更是一座文化的丰碑。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为岳阳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这篇千古奇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境界,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范仲淹在文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同时,他又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除了范仲淹,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众多著名诗人也都曾登上岳阳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以豪放的笔触描绘出岳阳楼的开阔视野和洞庭湖的雄浑壮阔;杜甫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则用深沉的诗句展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和天地的雄浑气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通过对洞庭湖蒸腾的雾气和汹涌的波涛的描写,烘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这些诗篇,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或激昂,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使岳阳楼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也让后人得以通过这些文字,领略到岳阳楼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离开岳阳楼,乘坐游船,向着洞庭湖深处进发,一座如碧玉青螺般的小岛逐渐映入眼帘,那便是君山岛。君山岛,古称洞庭山、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 0.96 平方千米 ,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 “道书” 列为天下第九福地,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踏上君山岛,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世界。岛上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湖光山色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古老的传说与历史的遗迹相互交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了千年之前的浪漫与传奇。
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首先来到的是湘妃祠。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于君山东侧,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祠内供奉着湘妃 —— 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追寻至君山,听闻舜帝已逝,悲痛欲绝,泪洒竹林,最终投湘水而死。她们的泪水滴落在竹子上,形成了点点斑痕,于是便有了斑竹,也叫湘妃竹。后人为了纪念她们,便在君山建湘妃祠以供后人瞻仰悼念,因其建祠年代久远,又是为舜帝二妃所建,故称之为 “江南第一祠”。走进湘妃祠,只见殿堂庄严肃穆,香烟袅袅。神龛中娥皇、女英的立像互相依偎,衣袂飘飘,仿佛在诉说着她们对舜帝的思念之情。四周的墙壁上绘有许多关于二妃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她们的生平事迹和动人传说,让人不禁为她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离开湘妃祠,沿着石道下山,便来到了二妃墓。二妃墓是娥皇、女英的合葬墓,墓冢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上面刻着二妃的生平事迹和后人的缅怀之词。墓的后方是一片茂盛的斑竹林,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是二妃在轻声诉说着她们的思念与哀愁。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让人沉浸在这古老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感受到了爱情的坚贞与伟大。
在君山岛上,还有一处充满浪漫气息的景点 —— 爱情园。爱情园是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爱情故事而修建的,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盛,景色十分优美。漫步在爱情园中,随处可见与爱情相关的雕塑和景观,如 “永结同心” 雕塑、爱情长廊等,每一处都寓意着美好而真挚的爱情。在这里,情侣们可以携手漫步,许下爱的誓言,感受爱情的甜蜜与幸福;也可以在爱情邮局寄上一封情书,将自己的心意传递给远方的爱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而柳毅井与传书亭,则承载着另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唐朝书生柳毅赴京赶考落第,在回乡途中遇见了被丈夫泾河小龙虐待的洞庭龙女,龙女向他哭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并请求他传书解救。柳毅慨然允诺,按照龙女的指引,来到洞庭湖边,用龙女所赠的玉簪在社橘树上敲了三下,便被巡潮将军带入龙宫,将书信交给了洞庭君。后来,龙女得救,为了报答柳毅的恩情,她化作民女与柳毅结为夫妻。这个故事展现了柳毅的仗义和龙女的感恩,也让人们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如今,柳毅井依然井水清澈,传书亭也静静地矗立在一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传奇的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离开君山岛,前往岳阳县,探寻隐匿于山水之间的张谷英古村,仿佛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张谷英村属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位于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落,被建筑专家誉为 “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 ,也被称为 “江南第一屋场”。
走进张谷英村,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世界。整个村落依山傍水,渭溪河水穿村而过,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岸,形成了独特的 “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 的格局。村内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张谷英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风格。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部分组成,总面积 51000 平方米,现有巷道 62 条,天井 206 个,房屋 1732 间 ,总体布局依地形呈 “干枝式” 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漫步在古村的巷道中,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头顶是屋檐相接的天空,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每一条巷道都有着独特的韵味,有的狭窄幽深,有的宽敞明亮,它们相互交织,将整个村庄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天井是张谷英村建筑的一大特色,这些天井不仅具有采光、通风、排水的功能,还寓意着 “四水归堂”,象征着家族的财富和福气汇聚一堂。站在天井中央,抬头仰望天空,阳光透过天井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天井周围的房屋,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题材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张谷英村还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自明代洪武年间始祖张谷英在此定居以来,张氏家族已在此繁衍了近 30 代,至今仍有 2600 多后裔聚居于此 。数百年来,张氏家族一直遵循着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 的家训,注重教育和品德修养,形成了淳朴善良、团结互助的良好家风。在张谷英村,随处可见悬挂在门楣上的家训族戒,这些家训族戒涵盖了为人处世、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如 “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 等,它们时刻提醒着张氏后人要遵守祖训,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张谷英村,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古村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村民们口口相传的精神财富。比如,关于张谷英村名字的由来,就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还有关于 “当大门” 的传说,据说 “当大门” 是张谷英村的核心建筑,其大门的朝向和布局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大门正对着笔架山,象征着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科举高中;而大门前的两口池塘,则寓意着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这些传说和故事,为张谷英村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如今,张谷英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人们坐在门口悠闲地聊天,孩子们在巷道里嬉笑玩耍,妇女们在溪边洗衣做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每逢传统节日,村里还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唱花鼓戏、打糍粑等,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也让游客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告别张谷英古村,前往汨罗市,去探寻屈子祠的历史文化。屈子祠,又称屈原庙、三闾祠,坐落于汨罗市汨罗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 ,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建。它始建于汉代,历代屡经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迁建于此,相传屈原曾在此居住,是全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被称为 “中华第一祠”,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来到玉笥山顶,一座庙宇式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屈子祠。屈子祠整个建筑占地 1334 平方米,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单层单檐,青砖砌墙,黄琉璃瓦覆顶,风格古朴秀雅。全殿三进,中、后两进间置一过亭,前后左右各设一天井,中有丹池,池中有大花台,植金桂。走进屈子祠,首先看到的是正门,门额上 “屈子祠” 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门两侧的对联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和敬仰之情。门额上饰有 17 幅反映屈原生平的浮雕,生动地展现了他的一生。
进入祠内,大厅壁下嵌着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屈原列传》的雕屏,上方悬挂着 “光争日月” 的横匾,两侧是清代文人李元度撰写的楹联:“下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江下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频招宋玉魂。” 这些楹联和雕屏,不仅增添了祠内的文化氛围,也让人们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穿过芬芳的金桂花坛,来到祭祀厅,厅中放置着 “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 牌,左吊巨钟,右置大鼓,庄严肃穆。厅柱上挂有清代文人、外交官郭嵩焘撰写的楹联:“哀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赞扬。
后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屈原塑像,屈原手抚佩剑,翘首昂视,那忧国忧民的神情,仿佛穿越千年时空,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牵挂。塑像两侧,悬挂着于立群手书的郭沫若集《离骚》句:“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 展现了屈原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
厅两侧的厢房,已开辟为展览室,介绍了屈原的一生及对后世的影响,陈列了屈原著作的历代版本和后人研究屈原著作的成果。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全面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精神。同时,这里还展出了屈原故里遗址和罗子国墓地出土的楚文物,这些文物揭示了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在南楚汨罗江一带的社会状况,为研究屈原和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活在战国时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然而,由于他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在流放期间,屈原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屈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 “楚辞” 文体,与《诗经》并称 “风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源头。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香草美人” 的象征手法,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都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从屈子祠返回岳阳城区,来到巴陵广场,这里是岳阳的城市客厅,也是感受岳阳现代生活气息的绝佳去处。巴陵广场位于岳阳市中心城区主干道巴陵路的西端,总投资 2.1 亿元 ,西临洞庭湖,北侧是沿湖二期工程岳阳楼核心景区,南侧为鱼巷子商贸区,总用地面积约 4.84 万平方米 ,东西主轴线长度为 280.1 米,可容纳 3800 人集会,是一个集防洪、灭螺、旧城改造、景观建设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也是大型的历史文化广场。
踏入巴陵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高达 16 米的 “后羿射巴蛇” 雕塑,它是整个广场的核心景观,也是岳阳的城市地标之一。这座雕塑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制作,重达 2000 吨,其造型气势恢宏,生动地展现了后羿射巴蛇的紧张瞬间:后羿身姿矫健,手持弓箭,目光坚定地瞄准巴蛇,肌肉紧绷,仿佛下一秒就要将利箭射出;巴蛇则身躯庞大,张开血盆大口,蛇身缠绕在后羿身上,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双方对峙的状态充满了张力和紧迫感。
这座雕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传,上古时期,巴蛇盘踞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行人,危害百姓。后羿奉尧帝之命前来除害,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终于将巴蛇射死。巴蛇死后,尸体化为丘陵,这便是岳阳古称 “巴陵” 的由来。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为岳阳这座城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体现了岳阳人民勇于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在雕塑的基座上,还雕刻着许多与岳阳历史文化相关的图案和故事,如鲁肃阅军、岳阳楼的变迁等,让人在欣赏雕塑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岳阳的历史。
除了 “后羿射巴蛇” 雕塑,巴陵广场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观。广场基本对称,突出东西向的城市历史发展轴,分为两级,向西逐渐降低,坡度为 1.2% 。中央广场周边为疏林草地,绿草如茵,树木郁郁葱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广场边还有瞻岳门、博物馆等城楼,登上城楼,可将广场和洞庭湖的景色尽收眼底。沿湖用岩石连成围栏,上面刻写着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如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等,这些诗句与洞庭湖的美景相互映衬,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巴陵广场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岳阳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清晨,许多市民会来到广场上晨练,打太极、舞剑、跑步,充满了活力;傍晚时分,广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年轻人在广场上散步聊天,老人们则坐在长椅上悠闲地晒太阳,享受着天伦之乐。每到节假日,广场上还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艺演出、美食节、车展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巴陵广场又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广场上的灯光璀璨夺目,与洞庭湖的波光粼粼相互辉映,如梦如幻。此时,广场上的夜市也热闹起来,各种小吃摊位琳琅满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岳阳的特色美食,如口味虾、嗦螺、烧烤等,感受岳阳的美食文化。此外,广场周边还有许多酒吧、咖啡馆和餐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岳阳的文化探秘之旅,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冒险,每一处景点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岳阳楼的雄伟壮观和深厚文化内涵,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走进君山岛,沉浸在湘妃和柳毅的动人传说中,体会到了爱情的坚贞与美好;探秘张谷英古村,欣赏到了明清建筑的独特风格,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屈子祠畔,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领悟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而巴陵广场,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岳阳这座城市的现代活力和独特魅力。
岳阳,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而丰富,它的自然风光秀丽而迷人。无论是古老的历史遗迹,还是动人的传说故事,都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每一次的相遇,都像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总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感动。在这里,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如果你也渴望一场与众不同的旅行,一场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旅行,那么岳阳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快来岳阳吧,亲身感受它的独特魅力,让岳阳的文化底蕴浸润你的心灵,留下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