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岳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19
岳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近代涌现出了众多璀璨的名人,他们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左宗棠,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湖南湘阴,虽湘阴现不属于岳阳市区管辖范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岳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左宗棠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功绩不仅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激励着后世无数岳阳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郭嵩焘,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力主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文明,在重重阻力下,始终坚定信念。郭嵩焘的思想和行动为岳阳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范源濂,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学校,推动教育改革。范源濂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岳阳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岳阳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近代岳阳名人,以他们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品质,成为了岳阳的骄傲,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左宗棠出生于湘阴,虽湘阴现不属于岳阳市区管辖范围,但与岳阳有着紧密联系。青年时期,左宗棠仕途不顺,四次会试落第,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投身于地理、兵事、农桑研究,自勉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道光二十九年,他与林则徐在长沙纵论古今,林则徐将新疆的宝贵资料赠给他,期望他为国效力。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湖南,左宗棠力劝曾国藩举办团练。他提议创办湘江水师,并提出 “厘捐”“盐厘” 等筹饷措施。同治六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部入陕。在海防、塞防之争中,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退让,主张收复新疆。光绪元年,花甲之年的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毅然率师西征。他一面备战一面生产,为进军新疆作了充分准备。光绪三年,阿古柏畏罪自杀。之后,左宗棠致力于收回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并奏请新疆设省,巩固西北塞防。
左宗棠一生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抵抗外辱立下不朽功勋。他不仅在军事上成就斐然,还注重廉洁自律,生活艰苦朴素,以 “勤廉俭惠” 的品质泽被后世。
郭嵩焘出生于湖南湘阴城西。早年他协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 “湘军财神”。后来,他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郭嵩焘力主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经济。在 “马嘉理案” 后,他被派往英国 “通好谢罪”,并加授为出使英国大臣。到达英国后,他积极了解英国的政体、经济、法制、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以六十高龄开始学习外语,广泛结交专家学者,走访学校、博物馆和出版机构。他的《使西纪程》记录了沿途见闻,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郭嵩焘的思想和行动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但他的思想光辉却可以刺穿历史阴霾,映照古今。
范源濂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回国后,他致力于教育事业。
范源濂主张教育救国,优先发展普通教育,大力倡导义务教育和实业教育,深刻认识到师资奇缺的问题,竭力主张整顿师范教育。他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明确规定中小学校的目的任务等内容。他还创立高师教育分区制,被尊称为 “师范教育之父”。
范源濂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教育工作中度过,发表了大量教育观点,提出众多利国利民的教育主张,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祖汉出生于湖南湘阴县。清末民初,国弱民穷的现实让他认识到必须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现状。1905 年,孙中山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张祖汉兴奋不已,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07 年,他经许崇智介绍加入同盟会,在闽、浙一带为推翻清廷奔波。
1911 年,张祖汉参与组织陆军武备学堂学员协同革命军在于山大败清军,擒获清军指挥官。福建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后,他率部参加许崇智领导的福建起义,获得成功,被任命为邵武知府。1912 年,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张祖汉被迫潜回湘阴隐居。后参加 “二次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继续从事倒袁活动。1916 年,他在上海策动反袁行动时被捕,英勇就义。孙中山亲题 “为国捐躯” 横匾以示哀悼。
仇亮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1905 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09 年在清政府军咨府任职,1910 年被派往山西太原督练公所任督练官。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仇亮策动新军响应,太原光复。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陆军部军衡司长。南北议和后,辞去军衡司长一职,创办《民主报》。1915 年 6 月 9 日,仇亮牺牲于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反革命逆流中,时年 36 岁。
方维夏出生于湖南平江。1898 年进入湖南优级师范博物科,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05 年考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1910 年学成回国。
1911 年夏到 1918 年夏,方维夏应中路师范(后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聘请任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卖国行为,编写《中等学校农业教科书》,所编的《儿童训育法询》被教育界誉为 “试办小学之良法善本”。他强调民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治能力。1936 年,方维夏牺牲于湖南桂东县。
李澄宇原名李寰,别号瀛北,字瀛业,笔名洞庭,今岳阳县筻口镇山上村周家岭人。他是民国初期陆军少将,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社员,诗人、文史家。
抗日战争期间,李澄宇先后在平江县中、国立十一中、国立师范、私立民国大学任教员、副教授、教授。1949 年任湖南省政府秘书,参与湖南和平起义。1952 年任湖南省文委会委员。1953 年,任湖南省省文史馆馆员。他还是《岳阳日报》创始人。
任凯南字拱辰,又字戆忱,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人。他在经济学界被誉为 “南任北马(马寅初)” 两大家之一。
1922 年,任凯南主持创办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任校长。1926 年,湖南商业、工业、政法等 3 个专门学校合并为省立湖南大学后,任经济学教授。马日事变中湖大停课,1928 年复课,他当选为湖南大学校长。1932 年 10 月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后兼任武汉大学法学研究所经济学部主任。1937 年 7 月,湖南大学改为国立,他应邀回湖大任教务长,兼任大麓中学董事长。1940 年任大麓中学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辞去校长职务,仍回湖南大学任经济系主任。
李六如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08 年到湖北参加新军,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 年参加辛亥革命。1912 年赴日本留学,1918 年回平江,变卖家产,创办救贫工厂,进行实业救国尝试。
1921 年秋,李六如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平江县第一个共产党员。曾任中共湘区委员会文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党组书记,为新中国检察工作主要奠基人之一,为开创社会主义司法、检察工作和法制建设,培养司法、检察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
余韶原名斐生,号述虞,湖南平江县三市镇人。1908 年入四十九标当兵,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及护国、护法诸役。
1924 年加入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程潜部团长,参加东征陈炯明之役。1926 年参加北伐,后历任第五师参谋长、第三十六军少将参谋长、第九十六师师长。
彭鳌出生于湖南岳阳。长沙楚怡工业学校毕业。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岳阳第九区农民协会秘书。
大革命失败后,彭鳌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八团排长、资兴县赤卫团团长、第四军军部参谋、第五军直属大队大队长、第三军团第三师师长。在第四次反 “围剿” 战斗中牺牲。
彭援华又名彭文,湖南岳阳人。192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 年经组织批准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后到南昌参加了 “八一” 起义。
起义后从事党的地下斗争、统战、工运等。抗战时期担任中共岳阳中心县委书记,1944 年到解放区工作,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大女附中第一任校长、国家教育部副司长、上海市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
向钧字俊奇,号素我,今平江县向家镇人。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任长沙市学联常委、省学联执委。
1925 年,向钧参加收回长沙大金码头和支援安源路矿工人的罢工斗争。1926 年初,参与领导驱赵(恒惕)运动。9 月,任中共衡山地委书记。1927 年,出席中共 “五大”。“马日事变” 后回到衡山,组织工农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7 月,受省委派遣,领导株萍暴动,配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 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农运部部长及组织局负责人。1927 年底在长沙参加党的秘密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捕。1928 年 1 月 24 日,被杀害在长沙教育会坪。毛泽东称赞向钧 “忠实能干”,李维汉说向钧是 “艰苦卓绝、坚贞不屈的模范党员”。
傅秋涛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5 年参加雇农工会,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傅秋涛先后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配合红军攻打长沙的战斗、参与领导湘鄂赣苏区反 “围剿”、参与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皖南秋季反 “扫荡”、组织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代理书记兼山东军区政委、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邱一涵原名邱信贞,曾用名李晏温,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芦洞乡丁家源村。1924 年参加革命活动。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平江县儿童团指导员。1930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邱一涵参加了长沙战役、渡江战役和长征。是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 30 个女红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学区党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市人事局局长,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华东妇女联合会主任,上海市妇女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省监察委员会书记。
邱维达原名邱青白,字力行,号杏荪,湖南平江人。民国 15 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后参加了广州起义。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邱维达率部参加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 年 7 月,升任 74 军 58 师 183 旅少将旅长。此后,又参加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还参与指挥了湘西雪峰山战役,重创日军主力。淮海战役中,在陈官庄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50 年初分配到华东军政大学任教。后任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
文年生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1926 年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教导团当兵。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年生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 年 9 月 27 日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世光别号适钧,平江县长寿镇人。黄埔军校第四期、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
张世光历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排长、第二十四师连长、第三十九师营长、第十八军旅参谋主任、师参谋处长,第十师副旅长、团长、师少将参谋长,第十四军参谋长,第九十四师师长,第十八军副军长,第八十八军中将军长,中央训练团军事训练班中将主任等职。参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时获甲种华胄奖章、四等云魔勋章、四等宝鼎勋章。1949 年去台湾,任金门防卫中将副司令官。不久退役经商。于 1980 年因病去世。
甘渭汉生于湖南平江黄龙乡和平村。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甘渭汉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先后任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干部部部长、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旅大警备区政委、沈阳军区第二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握如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1925 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 年参加秋收起义。
1931 年 1 月参加红军,1934 年 10 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二梯队侦察队长,军委保卫局执行局执行科长。
苏振华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墩乡戴家铺村。1929 年,参加游击队,8 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 年 6 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 3 军团,同年 11 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苏振华曾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长沙战役、中央苏区历次反 “围剿”、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潘溪渡战斗、平原游击战、邯郸战役、巨金鱼战役、鲁西南战役、高山铺战役、宛东战役、豫东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等。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唐明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9 年加入少年先锋队,任队长。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唐明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二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七局副局长,中南技术局副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三局副局长、三局政治委员,济南军区三局局长。并任济南军区党委委员,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61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邱创成原名邱桂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邱创成参加了攻打长沙、中央苏区反 “围剿” 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特务团、炮兵团政委,延安炮兵学校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政委、炮兵司令部政委,第四野战军炮兵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0 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政委。建国后,任炮兵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后历任炮兵司令员、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 年 9 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吴信泉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6 年参加本地农民协会。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信泉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十四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第二副司令员、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近代岳阳的名人们在政治领域积极作为,为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彭援华在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地下斗争、统战、工运等工作,抗战时期担任中共岳阳中心县委书记,为岳阳地区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向钧积极参与领导驱赵(恒惕)运动,在 “马日事变” 后回到衡山,组织工农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农运部部长及组织局负责人,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六如成为平江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后,积极参与中共湘区委员会文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法委员会担任要职,为开创社会主义司法、检察工作和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岳阳的名人们在军事战场上表现英勇,立下赫赫战功。蔡爱卿在沁源围困保卫战中担任指挥长,采用多种战术与敌人周旋,历经两年半的围困战,最终困走了敌人,夺回了沁源,期间与敌作战 2730 多次,歼灭日伪军 1250 余人,被誉为沁源围困的 “猛将”。易仲东在对越拔点作战中,带领本班战士迂回抄袭敌人,当场毙敌 7 人,伤敌 3 人,在腹部和胸部中弹后,仍坚持战斗,最终壮烈牺牲,被广州军区授予 “战斗英雄” 称号。胡振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金城战役中,作为四炮手先后参加了 3 次战斗,击落敌机 7 架,被战友们称为对空作战的 “火眼金睛”。傅秋涛先后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配合红军攻打长沙的战斗、参与领导湘鄂赣苏区反 “围剿”、参与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等,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苏振华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长沙战役、中央苏区历次反 “围剿”、直罗镇战役等众多战役,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邱创成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炮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吴信泉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岳阳的名人们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范源濂主张教育救国,优先发展普通教育,大力倡导义务教育和实业教育,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明确规定中小学校的目的任务等内容,创立高师教育分区制,被尊称为 “师范教育之父”,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任凯南在经济学界享有盛誉,同时在教育领域也贡献颇多,他主持创办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任校长,后又在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担任要职,为培养经济人才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方维夏在中路师范(后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期间,编写《中等学校农业教科书》,所编的《儿童训育法询》被教育界誉为 “试办小学之良法善本”,强调民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王众华作为岳阳市第十中学英语教师、“岳阳名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广泛赞誉,她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背默大冲关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和复习,并开展手抄报、英语才艺大赛等活动,所教班级的英语学科总平均成绩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在外交领域具有开拓性贡献。在 “马嘉理案” 后,他被派往英国 “通好谢罪”,并加授为出使英国大臣。到达英国后,他积极了解英国的政体、经济、法制、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以六十高龄开始学习外语,
泛结交专家学者,走访学校、博物馆和出版机构。他的《使西纪程》记录了沿途见闻,对后世影响深远。郭嵩焘力主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经济,虽然他的思想和行动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但他为中国近代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他的思想光辉穿透历史阴霾,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近代岳阳的名人们大多在岳阳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这里的山水人文对他们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宗棠虽出生于湘阴,后在各地征战,但他的成长过程中,深受岳阳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爱国精神的熏陶。岳阳自古以来就有尚武崇文的风气,这种风气激励着左宗棠在军事和政治上不断进取,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努力奋斗。
郭嵩焘在湘阴城西长大,岳阳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赋予了他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他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为他日后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奠定了基础。
范源濂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岳阳的教育传统和文化氛围对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家乡教育的落后,从而坚定了教育救国的信念。
近代岳阳的名人们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他们的革命火种往往在岳阳点燃。彭援华出生于岳阳,在大革命失败后,她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这些革命活动都与岳阳地区的革命形势密切相关。岳阳地区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为她提供了革命的土壤,使她能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革命斗争。
向钧出生于平江县向家镇,他在岳阳地区积极参与领导驱赵(恒惕)运动,组织工农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岳阳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为他提供了革命的舞台,使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李六如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他在岳阳地区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为平江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岳阳地区的革命形势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使他能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中共湘区委员会文委工作,为开创社会主义司法、检察工作和法制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岳阳的名人们在成长和革命活动中,积极传承和发扬岳阳的历史文化。方维夏在中路师范(后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期间,编写《中等学校农业教科书》,所编的《儿童训育法询》被教育界誉为 “试办小学之良法善本”。他在教学中,注重将岳阳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李澄宇作为诗人、文史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岳阳地区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他创办《岳阳日报》,为传承和发扬岳阳的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任凯南在经济学界享有盛誉,同时他也注重将岳阳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教育中。他在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担任要职期间,积极推动岳阳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广,为传承发扬岳阳的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岳阳的名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他们也为家乡岳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左宗棠收复新疆,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激励着岳阳地区的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的思想和行动为岳阳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使西纪程》记录了沿途见闻,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岳阳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范源濂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岳阳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岳阳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代岳阳的名人们以他们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品质,成为了岳阳的骄傲,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岳阳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