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民俗文化

2024-11-19

一、岳阳民俗文化的多彩画卷

岳阳的民俗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地方戏曲方面,巴陵戏、岳阳花鼓戏等剧种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巴陵戏原称 “巴湘戏”,风格朴实粗犷,雅俗共赏,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舞台语言,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及杂腔小调,以弹腔为主,其表演程式丰富,“内、外八功” 塑造人物手段独特。岳阳花鼓戏起于清・嘉庆癸亥年间,已有 200 多年历史,声腔艺术丰富,表演富有特色,《补背褡》等剧目盛演不衰。汨罗再添三项岳阳市级非遗中,汨罗香囊制作技艺、粽子制作技艺、汨罗乌木雕刻也独具魅力。汨罗香囊制作技艺工艺讲究,寓意美好;汨罗粽子造型精致,用料考究;汨罗乌木雕刻极具湖湘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

在语言方面,岳阳话有湘语、赣语、西南官话三种,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岳阳话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六个声调,且韵母较多,外地人听着比较难懂。

在宗教信仰方面,岳阳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佛教场所有乾明古寺、圣安禅寺等;道教有吕仙道观、大云山祖师殿等;伊斯兰教于南宋德祐元年传入岳阳,有城区清真寺、湘阴县清真寺等;天主教于康熙四十三年传入岳阳;基督教于 1990 年 1 月传入岳阳。

在建筑风格方面,岳阳楼是岳阳建筑风格的代表。它采用纯木结构,没用一钉一铆,由 “四柱” 支撑,如意斗拱承托飞檐,盔顶结构独特,是我国仅存的盔顶结构古建筑。此外,岳阳教会学校的建筑是哥特式风格,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现状有待改善。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陈氏 “泥鳅肚” 秤杆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融合了岳阳 “老鼠尾” 杆秤和益阳 “鳝鱼脊” 的优点,具有材质考究、篆刻隽秀、工艺独特等特点。

二、地方戏曲的魅力绽放

(一)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起源于清・嘉庆癸亥年间,距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它广泛吸收岳阳民间小调、山歌特色,同时汲取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高亢明快,淳厚质朴,吐字清晰,以伴代唱,以声传情。

岳阳花鼓戏声腔艺术丰富,主要分为锣腔、琴腔、锣腔散曲三大曲系,数十个唱腔版式、数十种调门唱法,数十个锣鼓点子。演员用湘北方言演唱,辅以假声,乐队以 E - B 定弦,较其他戏剧更显特色。

岳阳花鼓戏的表演是在对子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生的 “褶子功”、小丑的 “鼻须功”、小旦的 “三娇、三妖、三俏” 以及 “扇子功”、“抛伞”、“抛鞋” 等特色表演,更是为世代岳阳人所喜闻乐见。其代表剧目有《补背褡》《思夫》《大碑塘洗澡》《十送》《雪梅教子》《三子争父》等,这些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1956 年《补背褡》一剧晋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与深情勉励。此后,分别有《洞庭春》等一大批剧目参加各级重大汇演,荣获众多奖项。

(二)巴陵戏

巴陵戏起源于明末清初,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 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

巴陵戏的声腔特点丰富多样。昆腔结构体系严谨,有一板一眼、一板无眼、一板三眼和散板四种板式结构,可分别用于叙事、表现欢快激烈情绪、抒情表达以及渲染不同气氛。弹腔属皮黄腔系,分南北路,“南路(二黄)” 源于安徽徽调,“北路(西皮)” 源自西秦腔与北曲,且有不少独具特色的腔调与板式。

巴陵戏的表演程式独特,有 “内八功” 以 “眼法” 为统帅,包括喜、怒、哀、乐、悲、愁、恨、惊等八种基本功夫,常用眼神有 30 多种,用于刻画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和表达情感。“外八功” 包括手、腿、口、身、颈、武、道、扎,是外在身形和道具扎扮的运用。二者通过 “浮沉吞吐” 的调节,紧密结合,塑造人物。巴陵戏的代表剧目有《天官赐福》《六国封相》等。2006 年 5 月 20 日,巴陵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语言特色的独特韵味

(一)岳阳话的分类

岳阳话主要有湘语、赣语、西南官话三种。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其代表字有 “撕四时事湿死,夫富扶护福虎,驱去渠住出处,蝎泄斜谢血写。” 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属于湘语还是赣语难以定论。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

(二)岳阳话的特色

  1. 水乡情结:岳阳是个名副其实的水城,岳阳人说话常带个 “啵” 字,如 “买东西啵!”“吃饭啵!”“玩去啵!” 这个 “啵” 字相当于普通话里的 “吗” 字。形容人吃饭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城陵矶人则说是 “乌龙搅尾吸(吃)得一干二净”。岳阳乃至湖南各地都喜欢说 “呷”,如 “呷饭吧?”“呷茶吧?”“呷烟吧?” 而这种 “呷”,原本是动物吃食时发出的音响,后专用作动物吃食时的动词。

  1. 硬打叮嘣:形容说话粗门大嗓,快嘴利齿,不讲时间地点,不注意场所人物,不问别人能否接受,一鼓脑儿地狠锤猛砸,容不得别人插嘴的人,岳阳人形容他们说话为 “一砣砣的掉”。这个 “掉” 字本应读第四声,因普通话中找不出与其谐音的字,故只能用 “掉” 字代替。“掉” 在这里又和 “钉” 字意相同音相近,是指刻薄的、损人的话,形容一股脑儿地 “扔”“钉” 或 “砸” 在别人身上。这种 “一砣砣的掉” 有两种意思,一是有些人历来心直口快,平时说话就快嘴快舌,但绝无伤害别人的意思;二是有些人对某人有意见或成见,说话时故意带有情绪地伤人损人。如夸某人有本事,了不起,或出类拔萃,岳阳人则喜欢说 “好敖呵!”“好狠呵!” 往往在敖、狠的前面,还喜欢加上个副词,如好、最等。受方言影响,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普通话中的 “冻得发抖”“吓得发抖”,岳阳话则说成是 “冻得团团抻”“吓得团团抻”,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 移民方言:如普通话中的 “我” 或 “我们”,岳阳人习惯称为 “我伲”。如 “这是我伲妹妹”,“我伲屋里冒得你伲屋里好过啦” 等。这个 “伲” 其实是江西人的一种语气助词。因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 “江西填湖广”,大批移民来岳阳,也将这种 “伲” 称带来。

四、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

(一)宗教种类

岳阳作为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拥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呈现出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佛教场所有乾明古寺、圣安禅寺等,见证着佛教文化在岳阳的传承与发展;道教有吕仙道观、大云山祖师殿等,承载着悠久的道教历史;基督教和天主教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入岳阳,丰富了岳阳的宗教文化版图。

(二)伊斯兰教

  1. 沿革:伊斯兰教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传入岳阳。南宋末年,一批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人来到境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回族穆斯林因各种原因迁入岳阳。如明初有回族将领、士兵驻防岳州;清初至民国年初,湖北省沔阳县回族穆斯林因水灾家毁而到湘投亲靠友,迁居于津市、湘阴、华容等地。

  1. 清真寺

    • 岳阳城区清真寺:民国 13 年,回民穆斯林黄姓迁居岳阳,15 年即在鲁肃坟西北角建立第一个清真寺,占地面积 100 余平方米。后因建中山公园征地,迁至文庙以南,23 年建成新寺,占地 60 多平方米。27 年,日军占领岳阳后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35 年在邓家湾买地新建清真寺 1 座,面积为 100 平方米。“文化大革命” 期间由居委会占用,1976 年被收归集体所有,改为回民住房,宗教活动基本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86 年 12 月,市政府拨款 4 万元,将邓家湾清真寺修复一新,面积达 300 平方米。1987 年,伊斯兰 “开斋节” 时,岳阳市伊斯兰教正式恢复宗教活动。

    • 湘阴县清真寺:明洪武二年(1369),湖广之沔阳锅底湾回族定姓十二世公驾船到湘阴县落业,并修建清真寺 1 座。民国 15 年被洪水冲毁。1949 年,该寺仅有田产 1.33 公顷。1952 年后,因无宗教场所和经费,宗教活动终止。1984 年前,常德清真寺曾派人联系,因无人牵头作罢。1984 年后,此教活动即完全停止。

  1. 教职人员及穆斯林:清宣统二年(1910)前后,回民苏良才牵头集资,在巴陵县城邓家湾修建清真寺,正式在境内传播伊斯兰教,苏良才被推荐为第一任阿訇。当时,入教者有 500 多人,是境内伊斯兰教的鼎盛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回民因长期与汉族杂居,宗教观念逐渐淡薄,入教人数日益减少。1966 年,境内仅有穆斯林教徒 200 余人。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清真寺被改作他用,宗教活动基本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境内伊斯兰教恢复宗教活动,修复清真寺。1987 年 7 月,从湖北省洪湖老湾请阿訇定光子,主持宗教活动。至 1999 年底,岳阳市共有回、维穆斯林 1000 余人,大多居于城区,少数人口分布在湘阴、华容等县。湘阴县有回、维穆斯林 349 人,其中回族 263 人,维吾尔族 86 人。华容县有回、维族穆斯林 188 人,其中回族 184 人,维吾尔族 4 人。

  1. 礼拜及公业事业

    • 礼拜:礼拜又叫礼功,是伊斯兰教实践功课的主要部分。礼拜主要有四种:一是每日五次礼拜,又称 “五番拜”“五时拜”;二是每星期五午后的集体礼拜,又称 “聚礼”;三是每年在开斋节、古尔邦节这两大节日上午所举行的集体礼拜,又称 “会礼”;四是为亡人举行的集体礼拜,阿拉伯语称 “者那则”,中国穆斯林又称 “殡礼”。穆斯林每逢拜日聚于清真寺进行礼拜。境内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主要是城区的回、维族穆斯林,其次还有到岳阳经商、差事等信仰伊斯兰教者。

    • 回民墓地:位于岳阳市枫桥湖南侧,占地面积约 0.47 公顷,是穆斯林亡故后按照宗教仪式和习俗的土葬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回民穆斯林黄氏家族出资买下此地,作为回民坟山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被收归国有。1987 年 4 月,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市政府在郊区五里乡望岳村枫桥湖西北侧划山一片作为回民墓地。

    • 公业事业:1988 年 7 月,岳阳市成立伊斯兰教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由李家福等 7 人组成,李家福任管委会主任。1989 年 8 月,市政府拨款 4.8 万元,在枫桥湖建立回族牛羊加工厂,其赢利作为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活动经费。

五、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一)岳阳楼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魅力。整座楼呈现出 “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和盔顶” 的风格特点。

首先,四根楠木大柱作为基本构架,从一楼直抵三楼,被称为 “通天柱”,承重着整个楼体。除了这四根主柱外,廊柱有 12 根,檐柱是 32 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不仅增加了楼的美感,还使建筑更加坚固。

飞檐是岳阳楼的一大特色,三层建筑均有飞檐。斗拱承托着飞檐,其结构复杂,工艺精美,犹如艺术品一般。岳阳楼的斗拱由方木块 “斗” 和托着斗的木条 “拱” 组成,作用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相传,当地人认为岳阳楼的斗拱是鲁班亲手制造的。

最突出的特点当属盔顶结构,它由层叠相衬的 “如意斗拱” 托举而成,宛如古代将军头盔。这种盔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也是我国仅存的盔顶结构古建筑。

岳阳楼周边还有仙梅亭和三醉亭两个辅助小亭。仙梅亭呈六边形,两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三醉亭因传说吕洞宾曾在岳阳楼喝醉三次而得名,高 9 米,两层两檐,同样是纯木结构,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雕刻的花纹都带有各种传奇故事。

(二)岳阳教会学校

岳阳教会学校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始建于 1901 年 4 月,1910 年建成,旧址位于岳阳市南湖新区黄沙湾社区,北接岳阳市委党校,西临洞庭湖。该旧址占地 120 亩,现存文物建筑 13 栋,包括券廊式教学楼、迥廊式宿舍楼、别墅式小洋楼等。学校的建筑布局和环境承袭欧美风格,其外籍教师楼的建筑艺术尤为突出,采用不对称布局形式,柱头上的竖向涡卷具有爱奥尼柱式遗风,室内及廊部大量采用繁缛的巴洛克灰塑浮雕线脚等,具有欧陆建筑的装饰特点。位于黄沙湾东南坡下的七栋员工住宅,建筑形式大体一致,前有券廊,屋顶采用九脊歇山的形式。

曾经,岳阳教会学校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受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影响,无法对文物建筑进行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此外,周边环境存在脏乱差的情况,校内有 300 多棵古树名木也面临着白蚁危害等问题。

为了保护岳阳教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6 年 3 月初,市政府明确市教体局对特教学校实施整体搬迁,搬迁后将山顶房屋和北侧围墙拆除,使文物建筑连成一片。岳阳教会学校文物管理所接手管理工作后,于 2015 年底完成了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清理陈年垃圾 700 余车,拆除违章建筑 760 余平方米,对养猪和养鸡进行了禁养,并完成了古树名木白蚁的冬季防治。2016 年 4 月,争取了市园林局的支持,完成了对古树的名木挂牌、护林工作。同时,国家文物局下拨资金 220 万元用于岳阳教会学校维修方案的编制,目前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评审。南湖风景区专门成立了教会学校遗址公园指挥部和岳阳教会学校文物管理所,从机构上保障了岳阳教会学校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2015 年,指挥部完成教会学校整体规划方案编制的前期工作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已着手编制方案,规划中将打造一个集影视基地、怀旧休闲、旅游美食于一体的风情胜地,并串联起岳阳楼、君山、教会学校的整体游览线路。此外,专家学者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岳阳教会学校保护与利用发展,为其未来出谋划策。

六、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一)扎染

“传统民俗耀岳博,缤纷七彩品扎染”,岳阳市博物馆开展的扎染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们亲身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扎染手工艺的魅力。5 月 4 日,岳阳市博物馆携手恰少年实践平台、锦时书店一同开展了 “感受布艺魅力,传承民俗文化”-传统布艺扎染研学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上午 9:30 分,40 名小朋友在老师及家长的带领下准时到达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扎染的起源和历史传承,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中,扎染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被人们喜闻乐见。它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明。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扎结时,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可创造出无数的变化技法,各有特色,趣味无穷。染色时,即使有成千上万朵花,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扎染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香囊制作技艺

汨罗香囊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主要分为缠线类、封口刺绣类、开口刺绣类、香牌类四大类型。在工艺方面,汨罗香囊制作十分讲究。首先是构图,精心设计香囊的图案;接着择布,挑选合适的布料;配线要根据图案选择相得益彰的线;刺绣则需针法细腻,展现出精美的图案;配绳通常采用五彩绳,代表五行,有祈福纳吉之意;缝制要精细,确保香囊牢固;配香、研香根据不同功效、不同人群、不同寓意配制香料,寓意美好,天然养生;最后装香、缝合,制成精致典雅、芳香浓郁的香囊。

汨罗香囊既可以随身佩戴或悬挂装饰,也可以馈赠他人,传达美好情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端午节习俗和社交礼仪的象征,还具有驱邪避瘟、促进健康的实用价值。

(三)粽子制作技艺

汨罗是端午源头,也是粽子的发源地。据《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等相关文献证实,端午节吃粽子与纪念屈原相关,且源于汨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汨罗粽子与其他地方的粽子不同,一定是牛角粽。其制作用料考究,须采用本地 “三粒寸” 糯米、新鲜箬叶及五彩线纯手工包制。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包括选料、清洗、淘米、拌米、制馅、包制、蒸煮、冷却等流程。整体造型精致,色、香、味俱全,入口糯软略粘,回味甘甜。2019 年 10 月 8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 “汨罗粽子”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汨罗粽子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传统美食,也是湖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四)乌木雕刻

汨罗乌木雕刻主要流行于汨罗江中下游一带,尤以神鼎山镇为盛。汨罗乌木雕刻以传统吉祥图案、历史英雄人物、民间传说故事、地域民俗风情为创作元素,在雕刻中融入平刀块面法、圆刀雕琢法,浮雕、浅雕、镂空雕刻、透雕、通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形成了集选料、阴干、勾画、造型、雕刻、打磨和抛光等为一体的全套乌木雕刻技艺。

汨罗乌木雕刻极具湖湘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汨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它以乌木为雕刻材料,通过艺人的巧手塑形,生动展现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民俗场景,成为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