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岳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21
陆城古镇历史悠久,自五代后唐清泰年间设置王朝场开始,迄今已有一千零八十余年。
陆城地区在唐、虞时隶属三苗国地,夏、商两朝隶属荆州地域,西周开始为楚之附庸麋子国管辖,秦朝隶属长沙郡辖域。西汉时,陆城为长沙国下隽县辖域,东汉时又归属长沙郡。三国初期,陆城先属蜀国,后归吴国长沙郡巴丘管辖。西晋太康元年(280),长沙郡从下隽县地域分划一部设置巴陵县,陆城则属于巴陵县辖域。此后,一直到东晋、南朝、北朝、隋朝及至唐朝末年,陆城仍一直隶属巴陵县辖域。
商周以来,陆城所处位置就十分特殊。它不仅濒临八百里洞庭湖湖口,还是漕水、荆江、湘江三水汇合处,即三江口。古籍记载,陆城原处湘江下游东岸,古湘江经陆城的铜鼓山附近注入长江。中原商文化过长江,铜鼓山被列为第一站,且是迄今长江以南发现的唯一一站。可见古代陆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商周到五代后唐清泰年间,历经两千余年,陆城地理条件依然优越。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水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是商贸通道上的枢纽之地,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隘口。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数百年间,这里战事频发。而且,这里土地肥沃,出产富饶,是人口汇集、各类物产及商品交流的理想场地。当年的楚王马氏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些,才决定在陆城设置王朝场。
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氏划巴陵县东北部于陆城设王朝场。关于这一建置的具体时间及主持建置人,众说纷纭。其一,北宋末年,范致民《岳阳风土记》、明弘治《岳州府志・临湘县》、明隆庆《岳州府志》都记载设置了王朝场,但未具体说明时间。其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后唐清泰三年(936),潭州节度使割巴陵县东北部建王朝场,但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散佚较多,后由清代人补辑,可靠性难以定论。其三,清同治《临湘县志》载后唐清泰元年,马殷以输纳不便,于今县治(陆城)设场。然而,清泰元年马殷已去世四年,不可能设置王朝场,建王朝场只能是马殷的继承人。综上所述,陆城设置为王朝场有 “清泰元年”“清泰三年” 及 “清泰间” 三种说法。前两种因确凿史料不足,尚难定论,“清泰间” 之说可以认定,但具体年份不得而知。
陆城设置为王朝场,是趋于当时人口大量迁徙长江以南的形势需要。盛唐时期,长江以南逐渐开发,陆城紧濒长江,是九省通衢的水陆交通枢纽。当时,陆城的内河与外江连为一体,水上交通更为发达。设置王朝场,首先是为了便于人口的进出与安置,优先保证外来人口迁入继而开发本地域。同时,还可以将本地域出产的竹木、茶叶、谷米及各类水产运往外地销售,而本地域老百姓所需的布、麻等丝织品以及盐醋、药物等日常生活物品也能经陆城水运进入,满足本地域百姓需求。所以说,陆城设置为王朝场,目的是 “便民输纳”。事实上,在设置为王朝场的数十年间,不仅真正达到了创建初衷的要求,而且由于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得陆城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一方人口密集的交汇处,进而为后来设置王朝县,并一跃成为王朝县、临湘县的县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城从北宋至道二年(996)建县,到民国十九年(1930)县署迁出,作为县治长达近千年。
宋淳化五年(994)陆城由王朝场升格为王朝县,并设置为县治。至道二年(996)又改王朝县为临湘县。陆城作为千年古邑,设置县治已长达 937 年。
始初创立县治时,尚无内城外廓。明成化十一年(1475),在知县唐绢倡导下,才开始筑土为城,覆以陶盆分东西南北四门各创以守。成化十八年(1482)和弘治十六年(1503),知县张浚与黄嵩又先后进行重修。正德初年(1506),知县刑思敬增修 “引圻、瞻岳、望荆、会江” 东西南北四门。此后,到嘉靖年间(1522—1566),土筑城墙多处溃坏,一直未经整修。有次,竟被盗贼潜入县衙,偷走库存官银 700 余两。在任知县吴谦得知后极为恼火,责成守库差吏务须追回,守库差吏找不到盗贼,只好回家东挪西借,变卖家什田产赔偿后,才了结这桩库银失盗案。
陆城既为县邑,繁荣昌盛的顶峰期应是明代中叶至清乾隆初期。先后 260 多年间,作为县治的城建设施已经完备。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陆勋主持修建砖石城墙,原来的土筑城墙基本清除。砖石城墙周长 2500 米,高、厚均为 5.5 米。东西南北四门分别改叫 “平湖、瞻岳、盘山、望江”,并在城门之上建有城楼,以供守备之用。到了清朝中期,四处城门则依次叫 “旭阳门、镇安门、阜财门、拱辰门”,不久,又改称 “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一直沿用至今。内城面积不足 1 平方公里,而人户稠密,常居人口逾 7000。随着城居人口的增加,南门外又扩建 1 条主街道和 3 条小巷,并于新街口修建了一座极有气派的南楼。远观近看,给古邑平添了几分壮观。
城内城外,大小建筑物更是鳞次栉比,交相呼应。早在北宋年间,城南郊修建有嘉祐寺、养浩园,后又于城内建起了庠序(又称儒学官)。及至明洪武年间(1368 - 1398),知县李汝霖创建县署,后毁坏。正统八年(1443),知县陈介拆旧更新。天顺四年(1460),知县李章又重修县署。后至隆庆年间(1567 - 1572),先后建起了较有规模的府馆、按察司、布政司、便民仓、儒学廨及山川坛、城隍庙;到了清代,各项土建设施更趋完备。主要有庄严堂皇的县署官衙,培养人才的莼湖书院,比武射箭的跑马岭,斗文赛诗的游乐场,旌彰礼数的节孝牌坊,推崇耕种的先农坛,感恩铭德的普济寺,户部尚书杨一鹏的天官府,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三闾大夫祠,缅怀宋代抗金名将刘锜的刘公祠,管辖县境内僧道的崇贞观和宋仁宗皇帝游陆城时下旨建造的嘉祐寺。还有文昌宫、文庙、武庙、宗祠、观音阁、崇圣堂等大小 48 座庙宇。
陆城的豪门府宅以户部尚书杨一鹏的天官府最为突出,前后共七进,檐墙高挑,飞阁重叠,俨然是座群体建筑。还有沈植的佥事府第,易介堂的提督府,均是几进几重飞檐重阁,雕龙刻凤,装饰别致的豪华建筑。城中有学宫岭上的文庙,三重殿宇,金碧辉煌,十分气派,既彰显了读书人的自豪,更体现出王朝时代对儒术的推崇。城东的武庙、文昌宫、奎星阁,与阴司县衙门的城隍庙,五门五真官土地祠相映成趣,也同旌表封建礼教桎梏 —— 遍立东西北三门的节孝牌坊,顾盼生辉,各显特色。
陆城三鲜作为陆城古镇的特色美食之一,在当地美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道菜最早由陆城古城的筵席大厨制作,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丰富的口感,在烟火袅袅的宴席上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心,后经其他地区筵席纷纷效仿传扬开来。
陆城三鲜的制作方法颇为讲究。首先,选用猪后腿肉,洗净剁成肉泥,加蛋清、淀粉后搅拌调味待用。垫底的黄金肉则用煮熟的五花肉切块,裹上面糊、鸡蛋液和辣椒粉,炸至金黄色垫入盘中。接着,调好的肉泥用刀挑起,刮成梭子状盖在黄金肉上,再入蒸笼蒸熟。最后,盖上猪肝、木耳、蛋皮做的芡汁,一道美味的陆城三鲜就大功告成了。
陆城三鲜的口感丰富,肉丸形状如梭,炸肉金黄。汤汁鲜美、肉块软糯弹牙,肉丸入口即化。“糯叽叽” 是本地人对这道家乡菜最地道的评价。虽无湖鲜入,却得三鲜味,这也体现了陆城古镇美食的独特魅力。
在陆城古镇,陆城三鲜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见证了古镇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点滴,承载着古镇居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宴席上,陆城三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内涵,展现着古镇的独特魅力。
陆城古镇位于岳阳市云溪区东北部,北濒长江,南邻洞庭。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古镇周边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秀丽。其地处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陆城古镇在历史上成为了商贸和军事的重要枢纽。
陆城古镇作为湘鄂咽喉要津,与荆州、岳阳、赤壁等旅游胜地一水相通,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在古代,陆城古镇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水上商贸通道的枢纽之地。盛唐时期,随着江南的逐渐开发,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往南迁徙,陆城古镇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这里不仅是各类物产及商品的集散地,还是人口汇集的理想场地。
从三国时期到明清时期,陆城古镇的交通不断发展。古代有四条古官道分别从古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出发,连接周边各地。水路交通除了河港湖泊纵横境内外,长江航道紧绕西北面流过,溯水而上可去巴丘、宜昌,顺流而下则达嘉鱼、武昌。沿江还设置有塘湾、沙窝、杨陵三处渡口和老港、新港两处水陆码头。
到了现代,陆城古镇的交通更加便利。全境公路纵横,京广铁路、10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与绕城而过的长江航道,构成了一张连通全国各地的水陆交通网。陆城镇地伴长江,与湖北监利县、洪湖市隔江相望;临大厂,与长岭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毗邻;靠两线,与京广铁路、107 国道、201 省道相连,交通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陆城古镇的交通优势不仅促进了商贸的发展,也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无论是自驾游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能轻松到达陆城古镇,领略这座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
陆城古镇的城墙建设历史悠久且充满传奇色彩。在早期,陆城先是以土城的形式出现。自五代后唐清泰年间设置王朝场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防御外敌、防洪以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陆城的城墙逐渐从土城演变为砖石城墙。
明万历三年(1575 年),知县陆勋主持修建砖石城墙,这一举措标志着陆城城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修建的砖石城墙周长 2500 米,高、厚均为 5.5 米,全由长方形石块铺垫基脚,墙身由特制大号青砖块砌成。并在东西南北四门之上各立烟楼守备,极大地提升了陆城的防御能力。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雍正二年(1724),曾多次对城墙、城楼整修加固,以备防敌御贼。这些整修加固工作不仅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陆城的重视,也反映了陆城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
如今,陆城现存的古城墙虽然只有部分垣壁近百米,但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陆城古镇的千年沧桑,记录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和风云变幻。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现存古城墙不仅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军事防御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陆城古镇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各类古建筑如文庙、学宫、武庙、文昌宫等,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文庙与学宫:学宫又称文庙,处南北正街北端学宫岭上。最初建于北宋时称为庠序,虽在元朝时毁坏,但明洪武十九年(1386),临湘知县马杰、主簿陈学圃、教谕何伯昂重新创建。学宫坐北朝南,主殿为大成殿,殿后为崇圣祠,左右为两庑,前为大成门,外为泮池、月拱桥,池外为灵星门,又外为屏墙,且辟东西 2 门,门额上依次书有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墙外竖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巨碑,殿前丰碑如林,台阶岿岿;殿堂藻井雕饰,金龙盘柱,庄严肃穆。此后,历朝历代对学宫进行了多次修缮,使其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景象。后因县学移至莼湖书院,学宫废止不用,长久无人修缮,以至毁坏。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仅存主宫大成殿,终被拆毁。如今,从一些残存的建筑构件和历史记载中,仍能感受到文庙与学宫当年的辉煌。
武庙与文昌宫:城东的武庙、文昌宫、奎星阁,与阴司县衙门的城隍庙,五门五真官土地祠相映成趣。这些建筑各具特色,既体现了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又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武庙彰显着尚武精神,文昌宫则寄托着人们对文化和智慧的追求。它们与周边的建筑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陆城古镇独特的建筑景观。
此外,陆城古镇还有众多的古建筑,如庄严堂皇的县署官衙、培养人才的莼湖书院、比武射箭的跑马岭、斗文赛诗的游乐场、旌彰礼数的节孝牌坊、推崇耕种的先农坛、感恩铭德的普济寺、户部尚书杨一鹏的天官府、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三闾大夫祠、缅怀宋代抗金名将刘锜的刘公祠、管辖县境内僧道的崇贞观和宋仁宗皇帝游陆城时下旨建造的嘉祐寺等大小 48 座庙宇。这些古建筑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已将江南一隅的水乡文化及古邑民俗文化集于一炉,使陆城古镇的建筑风格既具丰富的内涵,又特色各异。
学宫,又称文庙,在陆城古镇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最初建于北宋,当时称为庠序,后在元朝时毁坏。明洪武十九年(1386),临湘知县马杰、主簿陈学圃、教谕何伯昂重新创建。
学宫坐北朝南,布局严谨,主殿为大成殿,殿后为崇圣祠,左右为两庑,前为大成门,外为泮池、月拱桥,池外为灵星门,又外为屏墙,且辟东西两门,门额上依次书有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墙外竖有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巨碑,碑长 190 厘米,宽 86 厘米,厚 22 厘米。左为名宦、乡贤、忠义、节孝 4 祠,又左为训导官廨,右为明伦堂,后为教谕官廨。殿前丰碑如林,台阶岿岿;殿堂藻井雕饰,金龙盘柱,庄严肃穆。
在古代,鉴别某地域文风的兴盛,学宫的规模及雄伟起着标志作用。因而历届在任官吏对学宫的修复格外在意。从明洪武十九年到清朝同治年间,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天顺二年(1458),由岳州同知牛谅、临湘知县齐和、教谕许仕继重修。成化二年(1466)、十一年(1475),知县邓荣与岳州知府吴节先后二次更新殿庑。成化二十一年(1485),知县李镜檄捐射圃,易池畔民地而扩展范围。次年,知县李殷又购民地为外泮池。嘉靖三年(1524),知县邹罔、教谕路子泰重修。嘉靖九年(1530),知县张潘又于学宫右侧创建敬一箴亭。十八至十九年(1539 - 1540),知县尹仲仪、教谕陈钥见学宫虽在,明伦堂前地势低洼,于明伦堂旧址改建大成殿。之后,训导张献民署县事又拓地重创。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阎应伦重修儒学宫。隆庆庚午年(1570),知县蒋时材再次重修。至万历十八年(1590),知县张明儒修建名宦祠,凿泮池,创办训导署。十九年(1591)邑人沈植捐建启圣祠,还撰文《万历辛卯修学记》,并配有对联一副:“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成(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至于沈植捐修启圣祠一事,还有一段插曲。初议建祠大事时,就为定址择基沈植连不相让。沈本住陆城,其府第也定址学宫岭,并确认已成私产。故一直与县衙顶抗,致使不得顺利兴工。在任知县张明儒奈何他不得,是因其本举人及第,一度任过温江知县,现任广东佥事,其身份实在特殊。张知县很为难,但计划已定,启圣祠不可不修。于是壮起胆对其质问说:“沈大人既为佥事命官,应知大道与小道之分
,是有先师(孔子)后有佥事,还是先有佥事后有先师?” 一席话问得沈植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只得应允让出地基。事后,也许越想越内疚,为了作些弥补,才慷慨捐资,又作记吟联付出许多努力诚表支持。此后,及至康熙四年(1665)知县潘友范迁 “庙” 于明伦堂前,十年(1671),知县潘大台于明伦堂重建学宫。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张钎、训导钱有年,募捐钱款修复左边建筑。二十四年(1685),知县杨敬儒、教谕杨运昌修启圣祠于 “庙” 左,并由无名氏撰文《康熙乙丑重修学宫记》纪念。雍正六年(1728),知县罗仁又动款修复忠义、节孝二祠。乾隆三年(1738),知县孙集、教谕邓佑人又重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知县刘德熙购民地改建大成殿和两庑,移崇圣祠于殿后。咸丰十年(1860),训导欧阳思霖补修训导署。同治八年(1869)、九年(1870),知县胡文炳、恩荣及教谕朱俊彦、训导欧阳思霖补修明伦堂。
如此历朝历代修缮,学宫方呈雄伟壮观。后因县学移至莼湖书院,学宫废止不用,长久无人修缮,以至毁坏。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仅存主宫大成殿,终被拆毁。
所谓县学,也就是学宫,立于文庙。故县学又称 “庙学”“儒学”。入县学就读的生员名额有限,须通过一定的考试而录取。县学招生及有关事务,概由朝廷派遣有学问、有资格的官员进行管理。设教谕 1 人,训导 1 人,招收生员中廪生 20 人,增生 20 人,附生不定额。这些生员都是为参加乡试或会试做准备的,通过不同层次的考试,逐步取得功名并步入仕途。县学是封建教育制度县一级正规学府,只有取得秀才学位的生员方可入学。所设教谕、训导,既是教育行政的学官,又是县学的教官。他们负责文庙祭祀,宣扬儒家经典和皇帝训示教诲,管教县学所属生员。生员中成绩优异者为廪生,一般为增生,其他为附生。廪生、增生为县学正式生员。县学的学额有所规定,附生在名额之外。临湘县学开办的鼎盛时期应是明清两朝,清顺治九年(1652),朝廷正式颁布《卧碑文》,为天下州、府、县学昭示八条学规。此碑曾立于陆城学宫,以为县学生员禁例。
陆城古镇南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文化遗存极其丰厚。学宫遗址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见证了陆城古镇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辉煌历史。
除了学宫遗址,陆城古镇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存。铜鼓山商文化遗址位于陆城镇新设村长江东南岸的铜鼓山上,是长江以南时代最早的一处属于商文化盘龙城类型的商代早期文化遗址。该遗址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对于研究商文化南下及其当地土著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2013 年 3 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矶头(又称临湘矶)位于陆城镇境内马鞍山西南部龙头顶延伸至长江的矶头上,是古代人们为了航行船只的安全,在天然石矶上依托伸展在江心的天然山体与江岸底部相连的自然礁石为基础,用花岗岩条石围砌成的大型三层平台式构筑物。整个工程气势雄伟,设计匠心独具,用料讲究,砌筑规范,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2013 年 3 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 年 6 月,被列为 “万里茶道” 遗产点正式名单。
此外,陆城南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还保留有宋明时期的土筑砖墙 3 处,保存较完好的城墙基脚和部分垣壁近百米,历史建筑 20 余处,古井 10 口。街区呈现以南、北正街为轴线向东西延伸,与两侧传统街巷一起构成 “鱼骨状” 的空间格局,保持着宋明时期依山伴水建城、因地就势建街设巷的鲜明特征。
陆城作为千年县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在政治方面,陆城自北宋至道二年(996)建县,到民国十九年(1930)县署迁出,作为县治长达近千年。设立县治初期,陆城尚无内城外廓。明成化十一年(1475),在知县唐绢倡导下,才开始筑土为城,覆以陶盆分东西南北四门各创以守。此后,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到了清朝中期,四处城门则依次叫 “旭阳门、镇安门、阜财门、拱辰门”,不久,又改称 “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一直沿用至今。
在经济方面,陆城水陆交通便利,古有湘鄂 “九县通衢” 之称。陆城原有 4 条古官道,分别由古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出发,连接周边各地。水路交通除河港湖泊纵横境内外,长江航道紧绕西北面流过,溯水而上可去巴丘、宜昌,顺流而下则达嘉鱼、武昌。沿江还设置有塘湾、沙窝、杨陵三处渡口和老港、新港两处水陆码头。陆城为滨江之邑,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一直被誉称为 “鱼米之乡” 和 “莲藕之乡”。
在文化方面,陆城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早在北宋年间,城南郊修建有嘉祐寺、养浩园,后又于城内建起了庠序(又称儒学官)。及至明洪武年间(1368 - 1398),知县李汝霖创建县署,后毁坏。正统八年(1443),知县陈介拆旧更新。天顺四年(1460),知县李章又重修县署。后至隆庆年间(1567 - 1572),先后建起了较有规模的府馆、按察司、布政司、便民仓、儒学廨及山川坛、城隍庙;到了清代,各项土建设施更趋完备。主要有庄严堂皇的县署官衙,培养人才的莼湖书院,比武射箭的跑马岭,斗文赛诗的游乐场,旌彰礼数的节孝牌坊,推崇耕种的先农坛,感恩铭德的普济寺,户部尚书杨一鹏的天官府,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三闾大夫祠,缅怀宋代抗金名将刘锜的刘公祠,管辖县境内僧道的崇贞观和宋仁宗皇帝游陆城时下旨建造的嘉祐寺。还有文昌宫、文庙、武庙、宗祠、观音阁、崇圣堂等大小 48 座庙宇。
这些众多的府第祠庙,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已将江南一隅的水乡文化及古邑民俗文化集于一炉,使陆城古镇的建筑风格既具丰富的内涵,又特色各异。陆城的豪门府宅以户部尚书杨一鹏的天官府最为突出,前后共七进,檐墙高挑,飞阁重叠,俨然是座群体建筑。还有沈植的佥事府第,易介堂的提督府,均是几进几重飞檐重阁,雕龙刻凤,装饰别致的豪华建筑。城中有学宫岭上的文庙,三重殿宇,金碧辉煌,十分气派,既彰显了读书人的自豪,更体现出王朝时代对儒术的推崇。城东的武庙、文昌宫、奎星阁,与阴司县衙门的城隍庙,五门五真官土地祠相映成趣,也同旌表封建礼教桎梏 —— 遍立东西北三门的节孝牌坊,顾盼生辉,各显特色。
陆城古镇位于岳阳市云溪区东北部,交通较为便利。从岳阳市区出发,可沿着洞庭沿岸北行,沿途欣赏田园风光和长江美景。自驾前往陆城古镇,可以自由安排行程,随时停车欣赏周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在古镇内,也可以随处停车,方便游客游览各个景点。同时,自驾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如从岳阳市区出发,经过城陵矶擂鼓台,再前往陆城古镇,感受长江的浩瀚和古城的韵味。
(1)公交车:在五里牌汽车站(泰和对面)第一个车棚里可以乘坐岳阳 —— 陆城的班车,随时都有,非常方便。此外,岳阳 110 路公交车(路口公交总站 - 陆城)和岳阳 108 路公交车(云溪汽车新站 - 陆城)也可以到达陆城古镇。这两条公交线路运营时间较为稳定,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
(2)游轮:健康骑行游线三国文化游轮之旅中,岳阳楼 —— 云溪三江口 —— 城陵矶港 —— 陆城古镇 —— 黄盖湖 —— 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游轮,欣赏长江两岸的美景,感受三国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可以轻松到达陆城古镇。在前往古镇的途中,游客可以提前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景点分布,制定合理的游览计划,更好地领略这座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
陆城古镇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在游玩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保护文物
陆城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如古城墙、学宫遗址、铜鼓山商文化遗址、大矶头等。这些文物和古建筑是古镇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游客在游玩时,应严格遵守文物保护规定,不得随意触摸、刻画或破坏文物。在参观古建筑时,要注意爱护建筑设施,不攀爬、不损坏门窗等。
二、注意安全先水上活动安全:陆城古镇北濒长江,南邻洞庭,周边水域较多。如果游客进行水上活动,如乘坐游轮等,一定要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穿戴好救生设备。不擅自下水游泳,避免发生溺水事故。
防溺水:尤其在夏季,随着气温升高,溺水事件进入易发期、高发期。游客应远离危险水域,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游泳或嬉戏。陆城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溺水宣传,如在危险水域设立警示牌、组织志愿者发放宣传手册等,游客应认真了解并遵守相关安全提示。
消防安全:古镇内有许多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火灾风险较高。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如果在古镇内住宿或用餐,要注意用火用电安全,离开时确保电器设备关闭。
交通安全: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前往陆城古镇,都要注意交通安全。自驾游客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古镇内规范停车,避免影响交通秩序。乘坐公交车或游轮的游客,要在指定地点上下车或登船,不要拥挤推搡。
三、文明旅游
爱护环境:保持古镇的环境卫生,不随地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共同维护古镇的整洁美观。
尊重当地习俗:陆城古镇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应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做不适当的行为或言语。
遵守景区规定:遵守古镇的各项管理规定,如参观时间、购票规定等。不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以免发生意外。
总之,在游玩陆城古镇时,游客要树立保护文物、注意安全、文明旅游的意识,共同呵护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