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湘阴文庙攻略

2024-11-25

一、历史渊源

(一)始建与发展

湘阴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 年),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基本同时。它的诞生,为湘阴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后,湘阴文庙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在南宋时期,曾因避杨幺之祸而学废,这一时期的动荡使得文庙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然而,湘阴人民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从未停止,在局势稳定后,文庙又多次重建,继续发挥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元末,战火纷飞,湘阴文庙毁于兵火,昔日的辉煌化为一片废墟。但历史的车轮并未停止前进,明代洪武、宣德等时期,湘阴文庙多有复修和添建。统治者和地方官员认识到文庙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修复和扩建。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对湘阴文庙进行了重大修缮。乾隆时期,知县徐梁栋重修文庙,又加修泮池、状元桥;知县李郁文重修文庙,邑人李世泮亦捐广学署地。至清咸丰元年,“规模宏丽,遂甲于湖以南”。此时的湘阴文庙,成为了湖南南部地区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文化地标。

(二)重要历史节点

  1. 南宋曾因避杨幺之祸而学废,后又多次重建。

南宋时期,杨幺之乱给湘阴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文庙也未能幸免。学废之后,湘阴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多次筹集资金进行重建。这体现了他们对文化教育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 元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宣德等时期多有复修和添建。

元末的战乱让湘阴文庙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在明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洪武、宣德等时期对文庙进行了多次复修和添建。这些修复工作不仅恢复了文庙的建筑风貌,还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1.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重大修缮,至清咸丰元年,“规模宏丽,遂甲于湖以南”。

清朝三代皇帝对湘阴文庙的重视,使得文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大修缮。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修缮工程,不仅提升了文庙的建筑质量,还扩大了其规模。至清咸丰元年,湘阴文庙以其宏丽的规模,成为了湖南南部地区的文化瑰宝。

  1. 抗日战争时期,湘阴为湘北会战之主战场,文庙损失惨重。

抗日战争时期,湘阴成为了湘北会战的主战场。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县城一片焦土,文庙也损失惨重。祠、亭、楼、阁多为所毁,忠孝悌义祠、诗礼堂、仰高亭、毓粹门、观德门、鼓亭、钟楼、仰高门、景行门、明伦堂、崇圣祠等不复存在。这一时期的湘阴文庙,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1. 1954 年为拓展城镇交通,湘阴文庙被分为前后两部。

1954 年,为了拓展城镇交通,湘阴文庙被分为前后两部。前半部以棂星门、金声、玉振坊、太和元气坊及泮池、状元桥为主,其造型、风格均表现出清代宫廷式与南方民间式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后半部仅存主体建筑大成殿。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镇交通发展的需要,但也对文庙的整体风貌造成了影响。

  1. 1986 年开始进行多期维修工程,1998 年竣工后成为全省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2013 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 年,湘阴文庙开始进行多期维修工程。在维修过程中,严格遵循文物修缮原则,选用全国最优的文物古建筑材料,聘请全国权威古建专家为技术指导。经过多年的努力,1998 年维修工程竣工,湘阴文庙成为全省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2013 年,湘阴文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荣誉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湘阴文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

二、特色亮点

(一)建筑特色

湘阴文庙的建筑特色独具一格,整体建筑群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气势宏大,古朴雄伟。

1. 整体建筑群风格

湘阴文庙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清代宫廷式与南方民间式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其石柱和石块见棱见角,整体清晰分明,牌楼上面的石雕更是历历在目。这种独特的风格,既体现了宫廷建筑的庄重威严,又融合了民间建筑的灵动活泼,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视觉享受。

2. 大成殿二层檐正面挑出小庑殿

大成殿二层檐正面挑出小庑殿,这一设计独具特色,国内无二。它不仅为大成殿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彰显了湘阴文庙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与突破。小庑殿的存在,使得大成殿在外观上更加庄重威严,同时也体现了湘阴人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3. 石构精美

(1)棂星门为纯麻石结构,六柱五门冲天式牌坊,柱头雕望狮,正脊中立宝瓶、相轮,下额枋双面阳刻麒麟、飞凤等图纹。抱柱石上部镂空雕卷云,下部双面阳刻几何纹图案,中门南立面嵌 “棂星门” 字匾。棂星门作为文庙建筑群中的第一道建筑物,其精美的石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2)金声、玉振坊均为四柱三门冲天式,装饰手法类同,纹饰各异。望柱头立坐狮,中门上枋立宝瓶、相轮,纹饰多以双龙戏珠、喜梅、松鹤、麒麟、卷草和各种包袱浅浮雕图案为主;抱鼓石的鼓心部位,则以浅刻水涡、柿蒂纹为饰。金声、玉振坊分别位于棂星门左右两侧,三座牌坊一字排开,气度轩昂。

(3)泮池为半月形,麻石结构,围砌石栏板柱有多种图案装饰。栏板或用镂空,或用阳刻的几何纹、花草、动物、兵书宝剑等图案装饰,望柱头多球形、莲花形。泮池寓意 “学海”,是古代孔子的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的 “入泮” 之地。

(4)状元桥为麻石结构单孔拱桥,两侧装勾栏,内容、做法与泮池护栏类同。状元桥虽没走过本土状元,但自湘阴文庙始建后的科举时代,湘阴共走出过众多进士、举人、贡生,在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

(5)太和元气坊为六柱三门楼阁式纯麻石结构牌坊,雕镌、造型极为生动。坊顶为庑殿式,以镂空十字纹为脊饰,以立体镂雕的祥云凤鸟为正吻。中门的下(头)枋,正面浮雕二龙戏珠图案,背面阳刻海浪水波纹,枋下雀替为圆雕卧鹿;头枋与二枋之间嵌装汉白玉石板,双面阳刻楷书 “太和元气” 四字,二枋两面均阳刻龟背锦纹;三枋通体采用高浮雕手法,迎面雕孔子讲学论经图、儒家故事等群雕人物图案,背面则满雕缠枝花鸟图案;在第二、三枋之间镶装孔子行教像;四(上)枋即中门平板枋,枋体阳刻较浅的缠枝花卉,上承如意斗拱层和石屋盖。

(二)文化特色

湘阴文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是湖南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湘阴文庙历经多次修缮和保护,成为了全省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其建筑艺术精湛、风格独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文庙保存了清朝乾隆时期营建的棂星门、金声坊、玉振坊、泮池、状元桥、大成殿等建筑,这些建筑虽然只是原有文庙古建筑群的一部分,但却是群体中的精华,以其石构的精美、大成殿之雄伟,曾 “甲于湖以南”。古建筑群南北纵轴长 280M,东西横轴长 50M,占地面积 14000㎡,依然美不胜收。

2. 大殿内有孔子和 “四贤人” 泥塑像及佛龛,后壁两旁分别嵌入康熙帝亲撰的孔子赞和 “四贤人” 赞的青石碑文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圣人孔子,两边是儒家 “四贤人”,分别是孟子、曾子、颜子和子思。颜子、曾子都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弟子,又被称为亚圣,与孔子齐名。1992 年第二期维修时重新制作安装 “万世师表”、“时中立极”、“与天地参(can)” 的匾额。后壁两旁分别嵌入康熙帝在康熙二十五年和康熙二十八年亲自撰写的孔子赞和四贤赞的青石碑文。孔子一生为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冲破社会阻力兴办私学,弟子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在晚年,他写的《春秋》创立了 “重仁尚礼” 的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

三、地理位置

湘阴文庙位于湘阴县城步行街,具体在湘阴老城三井头弼时街。其地理位置独特,周边环境丰富多样。

西抵北正街,这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各种传统店铺和民居错落有致。北正街见证了湘阴的历史变迁,与湘阴文庙相互映衬,共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东至迎秀门(今东湖路),东湖路风景秀丽,湖水波光粼粼。沿着东湖路前行,便能感受到湘阴的宁静与美丽。东湖的存在为湘阴文庙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使得这片区域更具文化氛围和自然魅力。

北至城隍司(今城北学校),城北学校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与湘阴文庙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学校的存在也让这片区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传承着湘阴文庙自古以来的教育使命。

南临状元桥街(靠近大操坪)。状元桥街承载着人们对知识和荣誉的向往,靠近大操坪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感受湘阴文庙的庄严与神圣的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湘阴文庙所处的位置交通便利,周边设施齐全。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能轻松到达这里,领略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它不仅是湘阴的文化地标,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四、建筑风格

湘阴文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将清代宫廷式与南方民间式建筑特色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庄重与灵动并存的美感。

大成殿作为湘阴文庙的核心建筑,为砖、木、石结构,须弥座式台基由花岗石铺砌,坐北朝南,尽显沉稳大气。雕梁画栋的工艺,让大成殿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屋脊的陶制游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腾空而起。重檐歇山式的筒瓦屋面,在阳光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正面挑出与众不同的庑殿式楣额,更是为大成殿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除了大成殿,湘阴文庙的其他建筑也各具特色。棂星门作为文庙建筑群中的第一道建筑物,纯麻石结构的六柱五门冲天式牌坊气势非凡。柱头的望狮威风凛凛,正脊中立着的宝瓶、相轮,增添了一份庄重之感。下额枋双面阳刻的麒麟、飞凤等图纹,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抱柱石上部镂空雕卷云,下部双面阳刻几何纹图案,中门南立面嵌着的 “棂星门” 字匾,彰显着这座建筑的历史底蕴。

金声、玉振坊均为四柱三门冲天式,装饰手法类同而纹饰各异。望柱头立坐狮,中门上枋立宝瓶、相轮,纹饰多以双龙戏珠、喜梅、松鹤、麒麟、卷草和各种包袱浅浮雕图案为主,充满了艺术气息。抱鼓石的鼓心部位,则以浅刻水涡、柿蒂纹为饰,细腻而精致。金声、玉振坊分别位于棂星门左右两侧,与棂星门一起,三座牌坊一字排开,气度轩昂。

泮池为半月形,麻石结构,围砌石栏板柱有多种图案装饰。栏板或用镂空,或用阳刻的几何纹、花草、动物、兵书宝剑等图案装饰,望柱头多球形、莲花形,寓意着 “学海”。这里曾是古代孔子的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的 “入泮” 之地,如今,站在泮池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孔子的敬仰。

状元桥为麻石结构单孔拱桥,两侧装勾栏,内容、做法与泮池护栏类同。虽然状元桥没有走过本土状元,但自湘阴文庙始建后的科举时代,湘阴共走出过众多进士、举人、贡生,在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这座桥见证了湘阴的文化传承和人才辈出的历史。

太和元气坊为六柱三门楼阁式纯麻石结构牌坊,雕镌、造型极为生动。坊顶为庑殿式,以镂空十字纹为脊饰,以立体镂雕的祥云凤鸟为正吻。中门的下(头)枋,正面浮雕二龙戏珠图案,背面阳刻海浪水波纹,枋下雀替为圆雕卧鹿;头枋与二枋之间嵌装汉白玉石板,双面阳刻楷书 “太和元气” 四字,二枋两面均阳刻龟背锦纹;三枋通体采用高浮雕手法,迎面雕孔子讲学论经图、儒家故事等群雕人物图案,背面则满雕缠枝花鸟图案;在第二、三枋之间镶装孔子行教像;四(上)枋即中门平板枋,枋体阳刻较浅的缠枝花卉,上承如意斗拱层和石屋盖。这座牌坊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儒家文化的生动体现。

湘阴文庙的建筑风格,既展现了清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又融合了南方民间建筑的独特韵味。每一处建筑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文化内涵

  1. 湘阴文庙是孔子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儒家思想在湘阴的传承与发展。

    • 湘阴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 年),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基本同时。自建成以来,它就成为了儒家文化在湘阴传播的重要场所。作为供奉儒家始祖孔子的庙宇,文庙承载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 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湘阴文庙始终坚守着儒家文化的传承使命。无论是在南宋学废后的多次重建,还是在元末毁于兵火后的复修和添建,以及明清时期的重大修缮,都体现了湘阴人民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 在湘阴文庙的建筑风格中,也处处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影响。清代宫廷式与南方民间式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庄重

    • 灵动。大成殿内供奉的孔子和 “四贤人” 泥塑像及佛龛,后壁两旁分别嵌入康熙帝亲撰的孔子赞和 “四贤人” 赞的青石碑文,更是儒家文化在湘阴文庙的生动体现。与湘阴文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对文庙的游览和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优秀传统。

  1. 作为湘阴革命的见证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初期等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阴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文庙成为县城工农运动大会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为湘阴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 年 11 月 20 日,红十六军攻克湘阴县城后,21 日上午在湘阴文庙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主张和政策,动员青年参加工农红军。这次大会激发了湘阴人民的革命热情,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 抗日战争时期,湘阴为湘北会战之主战场,文庙虽幸免被毁,但损失也非常惨重。祠、亭、楼、阁多为所毁,然而,文庙依然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成为了湘阴人民不屈不挠抵抗外敌的精神象征。

    • 解放初期,1949 年 8 月 2 日,华国锋率领的南下工作团与湘阴县地下党工委在文庙大成殿胜利会师,开辟了湘阴的历史新纪元。湘阴文庙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湘阴革命的见证地,承载着湘阴人民的革命历史和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