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任弼时故居攻略

2024-11-27

一、历史渊源

(一)任弼时的诞生与成长

任弼时,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04 年 4 月 30 日诞生在岳阳汨罗市南唐家桥新屋里,也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出生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呢?20 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让国家和人民陷入了深深的苦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任弼时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04 年至 1915 年,任弼时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受家庭环境和家乡文化的熏陶。任弼时的父亲任裕道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他对任弼时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任弼时自幼便展现出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品质。他在家庭的关爱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

1915 年,11 岁的任弼时进入长沙求学。这一决定,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长沙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汇聚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任弼时在这里接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他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从此,他踏上了革命道路,为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二)故居的建造与发展

  1.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岁月变迁,保存至今。

任弼时故居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约公元 1780 年,又称 “任家新屋”。它位于弼时镇唐家桥,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清式民居砖木结构建筑。整座建筑坐东朝西,背倚山丘,门临池塘,青砖落地,马头墙高耸,土筑围墙护院,院内松柏参天。宅院分上、中、下三进,外加一罩亭,占地 3600 平方米,有大小房子 37 间,9 个天井。

这座故居不仅具有和谐、宜居的建筑结构特点,还蕴含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在现还残存在建筑物上的字、画、物的痕迹中,仍然透显出它极高的文化品位。

  1. 1956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任弼时故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弼时同志献身中国革命三十年,积劳成疾,不幸于 1950 年 10 月在北京病逝。弼时同志逝世后,党和人民都非常怀念他,并相当重视弼时故居的保护和利用。1956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任弼时故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对任弼时同志的敬仰和对革命历史的珍视。

  1. 1978 年正式批准对外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1978 年,任弼时故居正式批准对外开放。这一决定,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这座故居,了解任弼时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1. 1988 年 1 月 13 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全面维修。

1988 年 1 月 13 日,任弼时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荣誉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故居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故居,国务院拨款进行全面维修。维修后的故居,更加庄重肃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1. 1998 年 3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兴建任弼时纪念馆,于 2004 年 4 月 26 日建成开放。

为了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 100 周年,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学习和发扬他的革命骆驼精神,1998 年 3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兴建任弼时纪念馆。纪念馆与故居紧密相连,共占地 120 亩,总建筑面积 11360 平方米,包括纪念区、展览区、休闲区和服务区四个功能分区。其中,纪念馆 1200 平方米展厅内的《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陈展手段,精心设计和布置了 560 余件(幅)任弼时同志生平实物和图片,分六个专题充分展示了弼时同志在建团、建党、建军和建国四个方面的丰功伟绩,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建广场上 7.1 米高的巨大任弼时铜像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吸收日月精华,护佑一方生灵。整个任弼时纪念馆以磅礴的气势浓缩了一代伟人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再现了开国元勋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采,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圣地。

二、特色亮点

(一)革命精神的象征

  1.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

任弼时以其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始终秉持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任弼时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他用不屈意志和不朽生命铸就的 “骆驼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任弼时同志被誉为 “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他的 “骆驼精神” 体现了坚定的信念、对党忠诚、不辞重负、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服务群众、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等优秀品质。这种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共产党人前行的道路。在革命战争年代,任弼时肩负着沉重的担子,走过漫长而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骆驼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珍贵的文物展示

  1. 故居内保存和陈列有任弼时生前使用过的珍贵文物 146 件。

任弼时故居内保存着众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生涯和崇高精神。其中包括床、茶桌、课桌、书桌、椅子、床铺、大柜、茶桌、纺车、镜盆等生活用品,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任弼时同志的生活点滴。此外,还有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任弼时同志的风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笔题词,更是对任弼时同志的高度评价和敬仰之情的体现。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任弼时同志的伟大人格和革命精神。

  1. 包括床、茶桌、课桌、书桌、椅子、床铺、大柜、茶桌、纺车、镜盆等生活用品,以及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笔题词等。

这些文物的存在,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任弼时同志生活的那个年代。床、茶桌、课桌等生活用品,展示了任弼时同志朴素的生活作风。纺车、镜盆等物品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逼真的形象,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任弼时同志的气质和风范。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如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等,更是对任弼时同志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这些文物共同构成了任弼时故居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三)丰富的陈列内容

  1. 南边原邻居住房现辟为陈列室,陈列任弼时生平事迹展览。

任弼时故居的南边原邻居住房被开辟为陈列室,这里陈列着任弼时同志的生平事迹展览。展览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全面展示了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生涯和卓越贡献。从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到踏上革命道路,再到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历程,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历史意义。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任弼时同志的成长经历、革命思想和伟大精神,感受他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1. 陈列室分 6 个部分:忧国忧民探求中国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领导革命青年运动;西征北上夺取长征胜利;坚持抗战宣传党的正确路线;竭尽心力参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骆驼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这六个部分的陈列内容,系统地展现了任弼时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忧国忧民探求中国革命真理” 部分,展示了任弼时同志在早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思考。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为中国革命寻找正确的方向。“反帝救亡领导革命青年运动” 部分,体现了任弼时同志在青年时期积极领导革命青年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西征北上夺取长征胜利” 部分,讲述了任弼时同志在长征中的英勇表现和卓越领导才能,为红军的胜利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抗战宣传党的正确路线” 部分,展示了任弼时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宣传党的正确路线,团结各界人士,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竭尽心力参与党中央重大决策” 部分,体现了任弼时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做出了重大决策。“骆驼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部分,强调了任弼时同志的 “骆驼精神” 对后人的深远影响,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

三、地理位置

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弼时村新屋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南距长沙仅 30 公里,北通岳阳不到 100 公里,交通极为便利。

从岳阳市区出发,有直接到达弼时镇的中巴,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选择。或者也可以先乘坐到达汨罗市的班车,再转乘汨罗到弼时镇的班车。同样,从长沙市区也有直接到弼时镇的中巴,或者先乘坐到达汨罗市的班车,在弼时镇下车。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任弼时故居能够吸引来自长沙、岳阳以及周边地区的众多游客。无论是想要缅怀革命先烈,还是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这里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

四、建筑风格

(一)整体布局

任弼时故居建于清末,属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整体布局独具特色。它座东朝西,背依山丘,门临池塘,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感觉。这种布局不仅考虑了自然环境的融合,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风水的讲究。上下三进两偏屋一罩厅的砖木对称结构宅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三进的设计使得空间层次分明,从前到后依次递进,寓意着家族的传承和发展。两偏屋则为居住者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增加了实用性。罩厅的设置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

(二)建筑细节

  1. 故居占地 3800 平方米,9 个天井,共有大小房屋 37 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青砖落地,三合土地面。这样的建筑规模在当时的乡村可谓是相当宏大,充分显示了任家的家族实力。青瓦、青砖和三合土地面的搭配,既美观又实用。青瓦覆盖的屋顶不仅能够防雨隔热,还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青砖落地则使房屋更加坚固耐用,三合土地面则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

  1. 大门上方挂有邓小平 1980 年手书的 “任弼时同志故居” 黑底金字匾,大门前有一圆池,水面约一亩。这块匾额是对任弼时同志的高度评价和敬仰之情的体现。黑底金字,庄重肃穆,彰显了任弼时同志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地位。大门前的圆池不仅为故居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还在风水上有着聚财、纳福的寓意。

  1. 屋后有 30 亩山林,林中有任弼时母亲坟墓。这片山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任弼时同志家族历史的见证。任弼时母亲的坟墓坐落其中,体现了家族对先人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1. 前进堂屋陈列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两边墙壁挂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笔题词。任弼时的仿铜石膏胸像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风采和气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如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等,更是对任弼时同志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这些题词不仅是对任弼时同志个人的评价,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1. 二进中厅悬有赵朴初手书 “浩气长存” 巨匾。“浩气长存” 四个字,充分体现了任弼时同志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赵朴初先生的书法苍劲有力,与这四个字的内涵相得益彰,为故居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

  1. 三进正厅设纪念室,挂有任弼时遗像,并陈列有任弼时逝世时机关、团体、学校敬献的花圈。纪念室是人们缅怀任弼时同志的重要场所。任弼时的遗像悬挂其中,让人们仿佛又看到了他为国家和人民辛勤工作的身影。陈列的花圈则是各界对任弼时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体现。

  1. 北屋是任弼时家的住房,在任弼时父母的卧室里,陈列有床铺、书桌、大柜、茶桌、纺车、镜盆。在任弼时童年的卧室里,陈列有他用过的书桌、椅子和床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卧室陈列有床铺、大柜、茶桌。火房、厨房、餐厅都陈列有各种炊具、用具。这些陈列的物品,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任弼时同志生活的那个年代。床铺、书桌、椅子等家具,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纺车、镜盆等物品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炊具、用具等则体现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

  1. 上进堂屋正中摆设高大的任氏神龛位,两边太师椅一字排开。神龛位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体现了家族对先人的敬重和传承之情。太师椅的摆放则显示了家族的地位和尊严。

  1. 北偏房上首是家族的蒙学馆,名 “时中馆”,十几张古旧的课桌依然散发着浓厚的油墨书香。下首是家族的农具屋和杂屋,犁、耙、水车、风车、推子、筛子、米杵等等一应俱全。南面堂屋于 1988 年拆除并改建为四间陈列室。蒙学馆是任弼时同志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这里的课桌见证了他的学习历程和成长过程。农具屋和杂屋则展示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南面堂屋的改建为陈列室,为人们了解任弼时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五、文化内涵

(一)建筑装饰的寓意

任弼时故居的建筑装饰充满了丰富的寓意,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故居槽门顶部有一米见方用墨汁书写的 “乾” 字,笔法端庄雄浑,四周由一双层棱形图案框边装饰,内绘有鱼、鹿和蝴蝶的图腾,寓意丰盈富有、“福”“禄” 和 “花开富贵”。“乾” 在《易经》八卦中位居首位,在家庭中代表父亲,在国家中代表君王,在六气中属 “太阳”,在自然中代表天,亦代表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可见槽门的重要性,而鱼、鹿、蝴蝶的图腾则以谐音会意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鱼预示丰盈富有、年年有余和鱼跃龙门;蝴蝶和鹿象征着 “福” 和 “禄”;衬有花朵图形,为 “花开富贵” 之意。

  1. 正大门顶上的 “福” 字,与 “乾” 大小相当,也有双线棱形图案框边装饰,四角各有一蝴蝶向着 “福” 字,包括 “福” 字在内也就是 “五福” 的意思;棱形四边内八只奔鹿和八个 “如意” 图腾,意喻 “四面八方” 吉祥如意,一年四季、“福”“禄”“寿”“喜”。“福” 字笔调圆润饱满,娴熟优美,与正楷书法的 “乾” 字不同,“福” 字行中带草,尽显一副 “福态” 之相,字里行间可见书写者书法功底浓厚。将 “福” 置于正大门门首,体现了福在人心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包含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故居正面的屋檐下,有十二幅水墨丹青眉檐画,每一组、每一幅都有一个相对独立、寓意深刻的民间经典故事,阐述着民间纯朴的道德观、人生观。眉檐画以石灰粉饰的墙面为基础,以水墨为颜料,以中国画为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一幅幅山水人物图案。画面山水远近深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人物牲畜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现出当时画师深厚的中国画艺术根底。左侧六幅分别是《五蝠拱圣》《晴岚远眺》《独钓寒江》《春旅归途》《参悟天机》《秋壑鸣泉》;右侧六幅为《堂前教子》《崇文尚武》《仙山采药》《鹤鸣松清》《倒骑毛驴》《黄昏牧归》。《五蝠拱圣》,蝠为蝙蝠,与福谐音,祈求子孙多福,幸福美满,意指 “五福”,表达出对健康长寿、荣华富贵、功德圆满的祈盼。《独钓寒江》引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意在教导子女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晴岚远眺》意示人要高瞻远瞩,开阔视野,有胸怀天下之志。《秋壑鸣泉》教导人要虚怀若谷,做有高尚品德的人。《春旅归途》告诫人无论成就如何,都应不忘家乡养育之恩。

(二)任弼时的精神内涵

  1. 一封家书展初心,展现了青年任弼时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1915 年,11 岁的任弼时进入长沙求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追悼蔡松坡感言》《言志》等作文,生动地反映了少年任弼时已经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五四运动爆发后,任弼时加入正在筹建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后经该会推荐来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在这里任弼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 年 4 月,任弼时被党组织选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赴俄留学前夕,他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从此,任弼时同志三十年如一日为党辛勤工作,把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922 年,任弼时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此后,他人生的每一页日历上都写满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留苏四年的学习,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扩大了政治视野,进一步坚定了人生的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了一生。

  1. 两次入狱显忠诚,体现了任弼时信仰坚定,初心不改的政治本色。1924 年 8 月,任弼时来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基础俄语,带领进步学生走上革命道路。1925 年 7 月,任弼时正式担任团中央总书记兼组织部主任。在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任弼时曾两度被捕。面对敌人,面对酷刑,他忠贞不屈,大义凛然,在非人的电刑折磨下,他背上留下了两个拳头般大小的窟窿,拖着血肉模糊的身躯,回到牢房他却说:“我们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要经得住考验,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信仰坚定,初心不改” 正是骆驼精神的政治本色。

  1. 大是大非敢斗争,展示了任弼时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1933 年 4 月,任弼时临危受命担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8 月 7 日,任弼时率红六军团开始西征,于 10 月 24 日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1936 年 7 月,任弼时、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他坚决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活动,深入各级干部中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团结了大批干部,统一了认识,在迫使张国焘北上、实现三军会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有人问他,在八七会议上为何要与其老师陈独秀针锋相对,三呈意见书,任弼时回答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谁有真理谁就有资格发言!”1938 年 3 月,任弼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前往莫斯科。在莫斯科,他竭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提交书面报告大纲和补充说明,得到共产国际的充分肯定,彻底扭转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持的怀疑态度和认识,最终认可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六、游玩注意事项

(一)开放时间

任弼时故居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开放,周一全天不开放。合理安排好游玩时间,避免在闭馆日前往而扑空。

(二)门票信息

任弼时故居凭身份证进入免费。这一政策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便利,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故居,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

(三)交通指南

  1. 从岳阳市区有直接到达弼时镇的中巴。这是一种较为便捷的交通方式,游客可以在市区的汽车站乘坐中巴前往弼时镇。

  1. 或者从岳阳乘坐到达汨罗市的班车,转乘汨罗到弼时镇的班车。这种方式虽然可能需要换乘,但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游览建议

  1. 提前了解任弼时的生平事迹,更好地领略故居的文化内涵。在前往任弼时故居之前,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等方式,了解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伟大贡献。这样在游览故居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居中的文物、展览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1. 游览时注意保护文物,不要触摸、损坏展品。任弼时故居内保存着众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游客在参观时应保持文明,不要触摸、损坏展品,共同维护好故居的环境和文物。

  1. 遵守景区规定,文明游览。遵守景区的各项规定,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吸烟等。在参观过程中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尊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同时,要听从景区工作人员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游览的安全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