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龙窖山风景名胜区攻略

2024-11-28

一、历史渊源

(一)瑶族先民的足迹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瑶族先民在龙窖山留下了深深的活动轨迹。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宋马子严《岳阳甲志》等文献,都对瑶胞居岳州境内,特别是龙窖山地区有所记载。

瑶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炎黄时代,就与苗族先民组成强大部落联盟,抗衡炎黄部落联盟,并与炎帝、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后被打散,被逼南迁。周时,瑶族先民荆蛮在云梦泽地区活动频繁。此时,龙窖山属巴陵,应在三苗国之内,很可能有部分瑶族先民进入龙窖山。据推论,最迟在周代,瑶胞即进入了龙窖山,在这里生活了两千多年,创造了斑斑可考的灿烂文化。

(二)神秘的 “千家峒”

2000 年和 2001 年的专家现场考察,尤其是 2001 年 9 月在临湘召开的 “全国瑶族学术研讨会”,揭开了龙窖山石文化的千古之谜。2001 年 10 月 8 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002 年,龙窖山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瑶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千家峒” 是瑶族同胞千年来寻找的最早故乡。据《瑶族通史》记载:“龙窖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中南大学博导、瑶学专家吴永章指出:“瑶族成为单一民族后,龙窖山是有文献记载,且经过调查、论证的瑶族历史上最早居住过的最北的地方。”

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属幕阜山余脉,地跨湘鄂两省的临湘、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山林面积 10.5 万亩,最高峰海拔 1261.1 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遗存有石屋、石门、石桥、石洞、石墓、石器、石窝、石级等,遍布于高山密林,甚至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

石屋隐映峻岭间,在梅池、老屋湾、胡家屋场等荒僻山岭,随处可见石块砌成的石墙屋,少则一间,多则 10 余间,一般排列整齐,多为单间,也有两间或三间的。屋内约 7—8 平方米。连畲家山原始次森林中也有此类建筑,这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屋形式。

“无人区” 内有石桥,在近百年来无人居住的大山深处,溪流之上居然到处建有石桥,石桥建筑独具特色:在两边条石砌筑的桥礅上端,垒积木似的相向窜出两三条条石,以拱托桥身重量;桥面用两块宽约 0.4 米、长 6 至 8 米不等的条石铺成,结构简单科学,可谓瑶胞的一大创造。

惊天动地青石洞,朱楼坡马颈港山溪两侧全用天然青石块护坡,严丝合缝,不用任何粘合剂,高处 10 米,矮处也有 2、3 米,顶覆长约 4 至 5 尺的青石 4000 多块,形成长 1500 米的人工石洞。洞边石壁每隔一段建埠头,平时供人上下挑水洗衣,战时封闭,作为防御工程御敌 “燔山火攻”,以保存实力,保护全族的生命财产。石洞上的两边留有不少石屋、吊脚楼遗迹,似说明此处原为 “千家峒” 的政治中心,曾经是热闹的街市。

石器令人咋舌,看高冲鲁家寨,村民们收藏了不少珍稀石器。石碾、石拳、石钵、石磨、石香炉、石升子,琳琅满目,古雅朴拙。特别令人咋舌的是那口直径 0.5 米、内深 1 米,用完整巨石掏空的石缸,在那个时代,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瑶胞先民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石窝” 原是祭祀台,箭竿山老屋组刘姓村民面对对门山上无数的石堆、石台、石墙,祖辈在此居住了 500 多年,也弄不清其中奥秘,便习惯地称之为 “石窝”。近年,专家们为龙窖山解谜之后,始知这儿是瑶胞祭天祭祖的祭祀台。祭台座西朝东,石堆、石台、石墙沿山腰排列有序,中间空地竖有一根石桩,上有残存的长方形凿痕,似为图腾柱础,或者为树祭旗的石桩。

二、特色亮点

(一)自然风光如画

  1. 老龙潭瀑布群位于景区核心位置,全长 8 公里,从平面图上看,很像一条东西横卧的巨龙,并且峡谷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这里悬崖绝壁,飞瀑幽潭,狭沟深谷,奇石绿荫,组成了一幅罕见的山水画廊。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可感受探幽览胜的绝妙意境,观赏山崩地裂的旷世奇观。老龙潭又叫黑龙潭,由老龙潭、鸳鸯潭、三仙潭、观音潭四级瀑布以及许多奇峰异石组成。传说老龙潭中有一条黑蟒修炼成龙后,经常兴风作浪。药姑将此事禀告玉帝,玉帝令洞庭龙王如期剿灭,又令雷公电母用千钧霹雳在药菇山顶连凿三口深潭,直通山底阴河与洞庭湖连接,然后用碗口粗的铁链将黑龙锁在潭口,令其垂涎吐沫,将功赎罪。这三口深潭就叫老龙潭。而老龙喷泉处就是龙源河的源头,叫龙溪港;中下游叫龙源河。春季雨水增多,正是赏瀑布的好时节。丰水期的到来,让老龙潭瀑布迎来春季最佳观赏期。瀑布在山谷中汇流成溪,水流蜿蜒流淌,欢快地演奏着春天的乐曲。该瀑布落差近 40 米,沿着峭立的岩壁飞流直下,形成壮观的瀑布垂帘,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

  1. 金龟溪溯溪幽深 10 公里,夹岸绿树成荫,怪石嶙峋。这里可徒步、探险、观瀑布、戏水、欣赏奇花异草。目前,龙窖山已开通了高冲鲁家、祖龙峡、白石岭溪、金龟溪、双港溪等多条溯溪线路。夏季的金龟溪更是避暑的好去处,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清凉。玩得就是心跳的溪降活动也常常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众多户外爱好者前来挑战。他们背着装备,在炎热的天气里汗流浃背地攀爬。连续多日的晴天,路旁的溪流水很小,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湿身热情。每一个瀑布都有一处水潭,每一处风景都有一处韵味,游客们在这里尽情嬉戏,拍照留念,笑声回荡在山谷之中。

  1. 高峡平湖龙窖山是古微水的发源地,1970 年筑坝集水建成龙源水库,有湖心岛、三景、连心岛、春梦岛、滴水岩等景点。龙源水库坝高 56.5 米,大坝上的 “高峡出平湖” 为仿毛泽东手迹,每字直径 16 米。湖中有众多美丽的景点,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丰富。这里的湖水清纯甘甜,是一级饮用水源水库。景区内一般无汛期,水土保持良好,无污染、无噪音,是湘北湘鄂地区避暑、疗养和度假的胜地。

(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龙窖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千年银杏” 等植物 450 多种,有大面积的原始次森林,森林覆盖率达 98%。这里是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区,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云豹、鹰咀龟、野生鹿、五步蛇。龙窖山里百药丛生,达 450 多种,被称为 “天然药库”,相传 “药圣” 李时珍就曾来此采药,悬壶济世。位于羊楼司镇幸福村的千年银杏,是目前在龙窖山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直径 5.1 米,高 32 米。当年日本鬼子要将银杏树砍去修筑工事,当地群众闻讯后,趁天黑将许多马钉和锅铁打进树内,让敌人无法砍伐,使大树得以保留至今。

(三)独特的文化价值

  1. 瑶族文化发祥地龙窖山是瑶胞的故乡,是全球 300 万瑶胞千百年、千万里寻找的 “无战争、无贡赋、无灾害” 的 “千家峒”。在临湘境内约 18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 52 处 500 多个以石构筑物为主的各种文化遗迹,包括原始山寨、聚落居址、大型屋场、祭祀遗址等,为研究瑶族文化提供了原始、真实的佐证。石屋隐映峻岭间,在梅池、老屋湾、胡家屋场等荒僻山岭,随处可见石块砌成的石墙屋,少则一间,多则 10 余间,一般排列整齐,多为单间,也有两间或三间的。屋内约 7—8 平方米。连畲家山原始次森林中也有此类建筑,这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屋形式。“无人区” 内有石桥,在近百年来无人居住的大山深处,溪流之上居然到处建有石桥,石桥建筑独具特色:在两边条石砌筑的桥礅上端,垒积木似的相向窜出两三条条石,以拱托桥身重量;桥面用两块宽约 0.4 米、长 6 至 8 米不等的条石铺成,结构简单科学,可谓瑶胞的一大创造。惊天动地青石洞,朱楼坡马颈港山溪两侧全用天然青石块护坡,严丝合缝,不用任何粘合剂,高处 10 米,矮处也有 2、3 米,顶覆长约 4 至 5 尺的青石 4000 多块,形成长 1500 米的人工石洞。洞边石壁每隔一段建埠头,平时供人上下挑水洗衣,战时封闭,作为防御工程御敌 “燔山火攻”,以保存实力,保护全族的生命财产。石洞上的两边留有不少石屋、吊脚楼遗迹,似说明此处原为 “千家峒” 的政治中心,曾经是热闹的街市。石器令人咋舌,看高冲鲁家寨,村民们收藏了不少珍稀石器。石碾、石拳、石钵、石磨、石香炉、石升子,琳琅满目,古雅朴拙。特别令人咋舌的是那口直径 0.5 米、内深 1 米,用完整巨石掏空的石缸,在那个时代,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瑶胞先民的创造力令人惊叹。“石窝” 原是祭祀台,箭竿山老屋组刘姓村民面对对门山上无数的石堆、石台、石墙,祖辈在此居住了 500 多年,也弄不清其中奥秘,便习惯地称之为 “石窝”。近年,专家们为龙窖山解谜之后,始知这儿是瑶胞祭天祭祖的祭祀台。祭台座西朝东,石堆、石台、石墙沿山腰排列有序,中间空地竖有一根石桩,上有残存的长方形凿痕,似为图腾柱础,或者为树祭旗的石桩。

2016 年 7 月 15 日至 9 月 28 日,由北京市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中央民族大学、临湘市龙窖山文管所等单位联合组织的考古队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古勘测,经过连日来对该遗址片区的石窝山、打栗坑、灵官冲、胡家屋场、梅池村人字岭、朱楼坡等遗迹群进行了勘测,共勘测堆石墓 363 座、石屋 18 座、石磡 396 条、石碑 3 处、石庙 3 处、古道 2 条,共计 785 处遗迹。特别是在磨里坡新发现大片堆石遗迹,磨里坡堆石遗迹位于梅池村朱楼坡组磨里坡山,山坡坐北向南,面积约 2 万多平方米,南抵梅池至朱楼坡村级公路和磨里坡屋场,东距朱楼坡青石工程仅 500 米,西邻原四合村村部。考古队在磨里坡山共发现堆石墓 22 座、石墈 115 条、石屋 1 座,古茶园一片。石墈分布在整个山坡中,纵横交错,长短不一,最长的石墈有 60 多米长,这些石墈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相间堆垒而成,石墈上部宽敞平整,有的长有楠竹、彬树,有的长有古茶树。这些石墈沿山脚向山顶层层堆垒,隔远看就像层层梯田纵横排列在山坡中。在石墈之中,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堆石墓,形状多为长方形,较矮。在磨里坡山顶的古道上,建有一座石屋,坐北向南,东、西、北有三面石墙,北面石墙呈三角形,高约 2m。东、西面墙呈长方形,高 0.8m,石屋面积约 20㎡。这些遗迹建筑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构造精美、保存完整,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龙窖山瑶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龙窖山瑶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

通过此次对龙窖山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队对龙窖山堆石遗迹的构成有了新的认识:该遗址应是由堆石墓、石屋、石磡、石碑、石沟及古道等共同构成的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综合性古代聚落系统,足以反映龙窖山先民生活、生产、祭祀、丧葬等状况;遗址所在地多为地势险峻的山冲地带,遗迹以溪谷为依托,由谷底顺坡延伸至山顶成片分布,是包括居住区、生产区、墓葬祭祀区等在内的复合型堆石遗址群;遗址区之间有古道相连,在龙窖山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古代交通路网,并与古代湘鄂主要交通路线相连,反映了龙窖山各地域先民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与外界的联系;此次调勘过程中,在各主要遗址区均发现有古茶树分布,工作人员结合古代龙窖山地区茶叶种植和贸易的文献记载,初步推断,该地区应是古代茶叶的重要种植区和中外茶叶贸易路线上的节点之一。龙窖山堆石遗址群的分布并不局限于临湘一地,在相邻的湖北赤壁、通城、崇阳等地亦有大量发现,它们应属同一文化体系。反映了龙窖山先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龙窖山地区堆石遗迹分布广泛,为数众多,范围遍及湘鄂两省四县市,是不可多得、规模庞大、特点鲜明的石构遗址群,对于重新认识龙窖山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推动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龙窖山还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临湘花鼓戏的发源地。临湘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它承载着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

三、地理位置

龙窖山位于湖南省临湘市羊楼司境内,属五岭山系幕阜余脉,跨湘鄂两省四县,与赤壁、崇阳、通城交界。其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重要的地理交汇点。

龙窖山最高峰海拔达 1261.1 米,方圆 200 多平方公里,群峰绵亘,山势高峻。从地理区位上看,它距离临湘市区 37 公里,虽不算近在咫尺,但也并非遥不可及,为游客前往游览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这里是瑶族同胞称之为理想家园的 “千家洞”,承载着瑶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窖山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它地处幕阜余脉,山脉连绵起伏,为众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同时,其跨湘鄂两省四县的地理位置,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龙窖山周边交通便利,107 国道东西纵横,020 县道南北贯穿,南距长沙北距武汉均两小时车程,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都有进出口,到岳阳高铁站、岳阳三荷机场、赤壁高铁站均半小时车程,属岳阳半小时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发展圈中心。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无论是自驾游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能较为便捷地到达龙窖山。

总之,龙窖山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四、建筑风格

(一)石屋聚落居址

龙窖山的石屋聚落居址分布广泛,在山顶、山腰、山沟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以梅池、老屋湾、胡家屋场等荒僻山岭为例,随处可见用石块垒砌的石屋。这些石屋以单间居多,也有部分连间石屋,一般排列整齐,面积不大,墙体较厚,石块间多无羼和料。如在调查发现的聚落居址中,胡家屋场的石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石屋的面积通常在 5 - 10 平方米左右,屋内约 7 - 8 平方米,这样的空间虽不宽敞,但在当时却是瑶族先民们遮风避雨的温馨居所。连畲家山原始次森林中也有此类建筑,充分体现了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屋形式,展现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古山寨

龙窖山内的古山寨独具特色,多在山冲或山峒入口处,凭借天然地形形成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险。关隘内较为开阔,聚落居址依溪倚山而建,具有防盗、防匪、防洪水的多重功能。目前保存下来的山寨有古塘山寨、高冲鲁家山寨、漆坡山寨、朱楼坡山寨、金盆龙凼山寨、黄花山山寨、畲家寨、晏家山山寨等。这些山寨形制虽不尽相同,但功能基本一致。例如高冲鲁家山寨,村民们收藏了不少珍稀石器,如石碾、石拳、石钵、石磨、石香炉、石升子等,琳琅满目,古雅朴拙。特别令人咋舌的是那口直径 0.5 米、内深 1 米,用完整巨石掏空的石缸,让人惊叹在那个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的时代,瑶胞先民的创造力。

(三)石桥

在龙窖山近百年来无人居住的大山深处,溪流之上建有独具特色的石桥。这些石桥的建筑独具匠心,两边条石砌筑的桥礅上端,垒积木似的相向窜出两三条条石,以拱托桥身重量;桥面用宽约 0.4 米、长 6 至 8 米不等的条石铺成,结构简单科学,可谓瑶胞的一大创造。这些石桥不仅是连接山间的通道,更是瑶族先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足迹。

(四)青石洞

朱楼坡马颈港山溪两侧全用天然青石块护坡,形成长 1500 米的人工石洞。洞边石壁建有埠头,战时可作为防御工程。石洞上有石屋、吊脚楼遗迹,似说明此处原为 “千家峒” 的政治中心,曾经是热闹的街市。这里的青石护坡严丝合缝,不用任何粘合剂,高处 10 米,矮处也有 2、3 米,顶覆长约 4 至 5 尺的青石 4000 多块,充分展示了瑶族先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智慧。平时,这里供人上下挑水洗衣,一旦有战事,封闭起来可御敌 “燔山火攻”,以保存实力,保护全族的生命财产。

五、文化内涵

(一)瑶族历史文化

龙窖山作为瑶族历史上早期的 “千家峒”,承载着深厚的瑶族历史文化。这里的堆石墓、石屋、石磡、石碑、石庙、古道等遗迹,犹如一部鲜活的瑶族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瑶族先民的生活场景。

石屋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屋形式,在梅池、老屋湾、胡家屋场等荒僻山岭,以及畲家山原始次森林中,随处可见石块砌成的石墙屋。这些石屋排列整齐,多为单间,面积不大,但却为瑶族先民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居所。它们见证了瑶族先民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和顽强精神。

石桥则是瑶族先民的一大创造。在近百年来无人居住的大山深处,溪流之上的石桥独具特色。两边条石砌筑的桥礅上端,相向窜出两三条条石,以拱托桥身重量;桥面用宽约 0.4 米、长 6 至 8 米不等的条石铺成,结构简单科学。这些石桥不仅是连接山间的通道,更是瑶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青石洞更是令人惊叹。朱楼坡马颈港山溪两侧全用天然青石块护坡,形成长 1500 米的人工石洞。洞边石壁建有埠头,战时可作为防御工程。石洞上的两边留有不少石屋、吊脚楼遗迹,仿佛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热闹与繁华。这里似乎是 “千家峒” 的政治中心,见证了瑶族先民的辉煌历史。

石器也是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冲鲁家寨的村民们收藏了不少珍稀石器,如石碾、石拳、石钵、石磨、石香炉、石升子等,琳琅满目,古雅朴拙。特别是那口直径 0.5 米、内深 1 米,用完整巨石掏空的石缸,让人不禁感叹瑶族先民在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的时代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

2016 年的考古勘测进一步揭示了龙窖山瑶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考古队在龙窖山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包括堆石墓、石屋、石磡、石碑、石庙、古道等共计 785 处。特别是在磨里坡新发现的大片堆石遗迹,为研究瑶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此次考古调查认为,龙窖山遗址应是由堆石墓、石屋、石磡、石碑、石沟及古道等共同构成的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综合性古代聚落系统,反映了龙窖山先民生活、生产、祭祀、丧葬等状况。龙窖山堆石遗址群的分布不仅局限于临湘一地,在相邻的湖北赤壁、通城、崇阳等地亦有大量发现,它们应属同一文化体系,体现了瑶族先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民族文化传承

龙窖山村在民宗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纳入中心工作,充分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

通过举办文化研讨活动,吸引了各界群众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瑶族文化的认识,也扩大了民族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举办的 “岳阳・临湘首届瑶文化之旅” 活动以及 “千年堆石群 神秘龙窖山” 湖南临湘第二届龙窖山堆石文化之旅启动式暨湘鄂边古瑶山歌大赛获奖节目展演等活动,取得了空前的积极社会效应。活动中的竹竿舞、栏门酒等暖场表演,湖南省歌舞剧院的原创歌曲表演,以及各民族山歌爱好者的精彩演唱,都展现了特色风情和文化魅力,将民族团结的气氛渲染得热闹非凡。

此外,临湘市还以多种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深入挖掘临湘地域文化特色,将龙窖山民俗文化、十三村非遗文化、壁山红色革命文化等融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和讲解体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各类旅游文化节,如 “天下洞庭・花约临湘” 江南油菜花节、“临湘浮标、游钓天下” 中国・临湘浮标(钓具)文化节暨系列垂钓大赛等活动,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

龙窖山村坚持以文化促旅游,深挖瑶族历史文化。出台文化保护规章,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这些努力,龙窖山村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村,也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六、游玩注意事项

(一)安全第一

在山区游玩要注意防范自然灾害,如龙窖山这样的山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游客在游玩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前往山区。尤其是在雨季,更要提高警惕,远离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

徒步溯溪时要注意防滑,龙窖山的溪流周边多为石头和泥泞地面,容易滑倒。游客应穿着防滑的鞋子,稳步前行,避免在湿滑的地方奔跑或跳跃。同时,要注意观察溪流的水流情况,避免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停留,以免被水流冲走。

(二)保护环境

龙窖山风景名胜区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迹,游客在游玩时应不随意丢弃垃圾。在游玩过程中,随身携带垃圾袋,将垃圾收集起来,带到指定的垃圾投放点进行处理。

爱护景区的自然环境,不破坏植被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采摘野花野草,不捕捉野生动物,保持景区的生态平衡。

对于景区内的文化遗迹,也要倍加爱护。不随意触摸、刻画或破坏石屋、石桥、石洞等文化遗迹,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三)尊重当地文化

了解瑶族文化习俗,龙窖山是瑶族文化的发祥地,游客在游玩前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了解瑶族的文化习俗,如瑶族的服饰、饮食、节日等。在游玩过程中,尊重瑶族的文化传统,不做出不适当的行为。

尊重当地居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瑶族居民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游客在与当地居民交流时,要尊重他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嘲笑、不歧视。避免在瑶族居民的祭祀场所或宗教活动区域大声喧哗或做出不适当的行为。

(四)做好准备工作

提前了解景区的天气情况,龙窖山的天气变化较大,游客在前往景区之前,应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根据天气情况准备合适的衣物和装备,如在雨季要携带雨具,在寒冷的天气要携带保暖衣物。

准备合适的衣物和装备,根据游玩的项目和季节选择合适的衣物和装备。如果进行徒步溯溪,要穿着轻便、透气、防水的衣物和鞋子;如果进行登山活动,要携带登山杖、背包等装备。同时,要携带防晒用品、防蚊用品等,保护自己的皮肤。

备好食物和水,以防在景区内不便购买。龙窖山景区内的商店和餐厅相对较少,游客在游玩前应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和水。可以携带一些轻便、易保存的食物,如面包、饼干、水果等;同时,要携带足够的饮用水,以满足游玩过程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