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岳阳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28
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相传其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时期,鲁肃阅军楼改为 “巴陵城楼”。南朝宋元嘉三年,重建巴陵城楼,楼由军事设施转变为观赏楼。唐贞观年间,重修岳阳古城楼,楼阁初具规模。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后于天宝年间重修。乾元二年,诗仙李白在诗中首称南楼为岳阳楼,此后均沿用此名。
北宋庆历五年,知州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元丰元年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元丰二年,代知州郑民瞻重修之。崇宁三年,知州孙勰重修岳阳楼。南宋建炎三年,岳阳楼损于大火,绍兴八年重修。庆元四年,知州翁忱重修岳阳楼。嘉定十七年,岳阳楼毁于大火,宝庆至端平年间重修。嘉熙元年,岳阳楼毁于大火,淳祐十一年,知州赵汝归重修岳阳楼。
元至元年间,岳州路总管李应春重修岳阳楼。至正二年,吴王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战于岳州,岳阳楼被毁坏。明洪武二年,将军徐达巡视岳州,重修岳阳楼。洪武二十五年,指挥使音亮重加甃砌。正统年间,明威将军刘彦真整修岳阳楼。成化七年,知府吴节重修岳阳楼,楼刚成时即被雷火击中,致使楼仅剩两层。正德年间,岳阳楼毁于大火,嘉靖二年,知府韩士英重修之;嘉靖六年,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嘉靖四十三年,知府李临阳重修之。隆庆元年,岳州知府李时渐缮修城垣,重修岳阳楼。万历四十三年,重修岳阳楼。崇祯十一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岳州,岳阳楼毁于兵火;同年,推官陶宗孔重建之。
清顺治五年,岳阳楼毁于兵火;顺治七年,岳州知府李若星重修;顺治十四年,岳阳楼毁于 “火燔”。康熙年间,岳阳楼历经多次毁坏、重修,最终被毁无楼。乾隆五年,总督班第重建岳阳楼。乾隆十二年,知府黄凝道重修岳阳楼。乾隆四十年,知府兰第锡、知县熊懋奖重修岳阳楼。嘉庆六年,重修岳阳楼。道光九年,知府吕恩湛补葺岳阳楼、仙梅亭;道光十九年,代知府翟声诰修葺岳阳楼。咸丰二年,岳州知府廉昌、巴陵知县胡方谷重修岳阳楼;咸丰中期,岳阳楼遭兵火损坏。同治六年,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同治十二年,知府张德容劝捐加固岳阳楼楼址。光绪六年,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为稳固楼基将楼址东移六丈有余,楼顶的玻璃筒瓦全用桐油石灰调拌,隔瓦则以铁铆连结。
民国初年,岳阳楼屡遭兵祸,仅存钟鼓及吕祖像。1920 年,岳阳知县鲁荡平主持重修岳阳楼。1922 年,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1933 年,湖南省政府拨款重新修葺。1934 年 2 月 17 日,岳阳楼重修竣工。
1950 年 4 月,岳阳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岳阳楼及其辅亭进行维修,补葺、更换残损、腐朽的小型构件,加固主梁,以桐油油刷楼体,清除楼、亭周围的杂草荆棘,修整通往楼台的道路;岳阳楼一带被辟为观览风景、凭吊革命烈士的地方。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建筑。主楼高 19.42 米,进深 14.54 米,宽 17.42 米。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 “如意斗拱” 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三层建筑均有飞檐,线条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岳阳楼周边景点众多,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等都是赏今怀古的好去处。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与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仙梅亭相对应,因传说中吕洞滨三醉岳阳楼而得此名,占地面积 135.7 平方米,高 9 米,为二层二檐顶歇山式建筑,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属纯木结构;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一楼楼屏上挂有吕洞宾卧像。
怀甫亭位于岳阳楼下临湖平台,占地 40 平方米,高 7 米,四周环以栏杆,上部为纯木结构,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有其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有樟木匾额,上书 “怀甫亭” 三个字,是岳阳人民纪念诗圣杜甫的地方。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是一座呈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的小亭;占地面积 44 平方米,高 7 米,上盖绿色琉璃瓦。明崇祯十二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阳楼,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 “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 “仙梅亭”。
君山岛被誉为 “洞庭明珠”,是洞庭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君山岛小巧玲珑,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空气新鲜。它峰峦盘结,沟壑回环,竹木苍翠,风景如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 55m,最高点响山海拔为 63.3m。山的西南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岩下有石穴。因其浮游于浩浩荡荡的洞庭烟波之中,神秘飘渺,远看如横黛,近看似青螺。岛上绿树成荫,古木参天,茂林修竹,仅名竹就有 20 多种。在不同的季节,君山岛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春季,奇花异草竞相绽放,为小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夏季,可观赏浩瀚洞庭,湖水波光粼粼,与岛上的绿意交相辉映;秋季,渔歌秋月,芦苇随风飘荡,如诗如画;冬季,可观赏湿地候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君山岛是避暑休闲的胜地,也是旅游度假的天堂。
(1)飞来钟
飞来钟现挂在君山龙舌山中部一钢筋水泥预制亭上。关于飞来钟有多个传说,一种传说是南宋杨幺起义军驻君山时,深受百姓爱戴,集资铸了这口大铁钟和一口大得出奇的长方形铁锅(万人锅),夜里悄悄运上君山。天亮时,义军发现大钟,以为是神仙相助,从天外飞来,故名。又说这口钟很灵,只要官兵稍有动静,便自鸣报警,钟声宏亮,声闻 10 里,使起义军能及时防备,所以又叫 “报警飞来钟。”《巴陵县志》有飞来钟 “自洞庭飞来,并能自鸣” 记录。另外一个传说是相传一天夜晚,朝廷派兵前来偷袭驻扎在君山的杨幺寨,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口巨钟,钟声阵阵,催醒义军,奋起抗敌,因此叫飞来钟。总之这都是人们深切怀念杨幺起义军,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赞美之情。实际上,飞来钟原为君山崇胜寺的古钟,南宋淳佑五年(公元 1245 年),荆湖安抚制置使孟珙重修崇胜寺时复制一钟,钟高一丈多,大数围,重 4000 余斤,上有 “淳佑五年造”,钟身上铸有 “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6 个大字,四方凸出的部分用青铜浇铸的四条金龙,栩栩如生,形态逼真。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时被砸毁。现在的飞来钟,1979 年由岳阳市阀门厂复制而成,高 2 米,直径 1.2 米,重约 2000 斤。钟身上改铸着钟相、杨幺起义的战斗口号 “均贫富,等贵贱” 六字,比前者更富有深刻的含义。
(2)龙涎井
龙涎井与龙涎亭相依相伴。井水清澈甘甜,传说有着神奇的功效。
(3)斑竹、茶叶等特色物产
君山斑竹位于二妃墓园中,经过多年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斑竹,顾名思义,碧绿的竹上布满墨迹般的黑斑点,传说是二位妃子因失去丈夫舜帝而哭泣时落下的泪滴在洞庭湖边的竹子上,一碰到竹子就变成墨迹似的斑点印在竹子上,从此便有了君山独一无二的竹子品种 —— 斑竹。君山茶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层层的茶园像一条条碧绿的玉带围绕在大小山头,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就产自这里。君山银针,唐时就定为贡品,专供帝王饮用,曾在国际世界博览会上获金奖。
(4)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
走入湘妃祠内,娥皇女英画像置于正中,衣袂翩翩,仙气飘飘。传说湘妃是尧的两个女儿 —— 娥皇和女英,舜在她们的帮助下登上帝位,二妃最终也埋葬于此,后人为纪念便在君山建祠,这也是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神龛中娥皇女英立像互相依偎,仿佛在痴痴等待南下征服恶龙的舜帝归来,因舜帝迟迟未归,她们历经辛苦去寻找,追寻至君山岛,听说舜帝已逝,二妃悲痛欲绝投湘水而死。虞帝二妃墓就是娥皇、女英的合葬墓。二妃的贤德和对爱情的忠贞感动了一代代人,墓塚经历了诸多朝代也未见荒芜。岛上处处可见浪漫元素,爱情邮局建成古朴模样,白墙褐瓦红门,仿佛走入其中就走进了湘妃坚贞的爱情故事中。此外,还有柳毅传书的爱情传说。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娘,遣嫁泾河小龙,遭受虐待,乃仗义为三娘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叔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三娘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叔钱塘君作伐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三娘矢志不渝,偕其父洞庭君化身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柳毅难辞,遂订齐眉之约,结为伉俪。人们为了纪念柳毅所修建了洞庭庙。
洞庭湖以其壮丽的湖光山色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
洞庭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区西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 1300 多平方公里。景区包括岳阳楼古城区、君山、南湖、芭蕉湖、汨罗江、铁山水库、福寿山、黄盖湖等 9 个各具特色的景区。
岳阳楼古城区作为洞庭湖景区的标志性区域,不仅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登上岳阳楼,可俯瞰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的磅礴气势。古城区内还有各种小吃和特色商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尽情享受逛吃的乐趣。
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美丽小岛,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岛上有君山庙、湘妃祠等古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湖南的深厚文化底蕴。此外,君山的斑竹、茶叶等特色物产也闻名遐迩。斑竹上的墨迹般黑斑点,传说中是二位妃子因失去丈夫舜帝而哭泣时落下的泪滴所化,成为了君山独一无二的景观。君山茶更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茶园像碧绿的玉带围绕在大小山头,美不胜收。
南湖是洞庭湖畔的天然湖泊,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游客可以在这里划船、钓鱼、赏荷,享受宁静悠闲的时光。
芭蕉湖、汨罗江、铁山水库、福寿山、黄盖湖等景区也各有独特魅力,等待着游客去探索发现。
洞庭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自古以来就以湖光山色吸引着无数游人。它东、南、西三面高山耸立,北部冲积平原直抵长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
湖水清澈浩渺,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渚清沙白,湖边的沙滩洁白细腻,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芳草如茵,湖边的草地上绿草如茵,点缀着各种五颜六色的小花,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四季各异。春季,万物复苏,湖边的花朵竞相绽放,为洞庭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夏季,湖水波光粼粼,与蓝天相映成趣,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季,湖边的树叶渐渐变黄,飘落的树叶犹如蝴蝶翩翩起舞,给洞庭湖带来了一种宁静的美;冬季,洞庭湖有时会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
洞庭湖还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在这里停歇和繁衍后代,为洞庭湖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此外,洞庭湖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在东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 —— 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从此处远眺洞庭,但见湘江滔滔北去,长江滚滚东逝,水鸟翱翔,百舸争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伟壮观。
圣安寺作为岳阳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享有 “洞庭佛国” 的美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礼佛。
圣安寺始建于唐初(公元 716 年-760 年间),最初由高僧无姓大和尚所住。道州刺史杨炎上京赴宰相任时,经过岳州,听闻无姓高僧大名,登庙拜访,对其十分拜服,盛情邀请一同去京师,却被高僧婉言谢绝。后来,宰相杨炎常来往于圣安寺,京兆尹杨凭更是捐巨资兴建。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还为圣安寺刻写碑铭。圣安寺自唐代以后,逐渐荒废,直至 1997 年,南岳南台寺方丈宝昙大和尚携徒弟怀梵法师来到岳阳,就古圣安寺原址征地一百亩重建岳阳古道场,圣安寺才得以保存下来。
圣安寺依山建构,气势宏伟,飞檐斗角,金碧辉煌。寺院可分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观音殿、万佛塔等。
山门:山门为圣安寺大门,仿颐和园内的佛香阁牌坊而建,共五门,又总称为智慧门。山门前上书一对联:“水不在深洞庭百尺容纳四水,山非于高古刹千年普照三湘”,山门背面上又书一对联 “云锁龟山佛地重光人夭喜,峰藏古寺道场再建衣钵传”,道尽了岁月沧桑和佛教文化再度光大的喜悦。
天王殿:天王殿是圣安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在中国近代寺院建筑中独具特色。它由天王殿、钟鼓楼、藏经阁组成。殿内香烟缭绕,供有弥勒佛像,佛像袒背露腹,手掐念珠,笑口常开。弥勒佛像两侧,供着四大护法神将,俗称 “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雕像高大威武,造型线条优美流畅,栩栩如生。殿内佛笼背面还塑有韦驮神将,手持降魔杵,法像庄严,给人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势。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耸立在天王殿与念佛堂之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将人自然融入一种庄严的气氛。殿内供三尊大佛,中间的佛是佛教教主 “释迦牟尼”,释迦佛左边拿宝塔的佛叫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手上捧有莲花的称之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大殿两角,一为文殊菩萨,另一为普贤菩萨,他们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合称为佛教中的 “四大菩萨”,各表一法,形成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独特的佛教文化。
观音殿:观音殿内的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跏跌坐像,是湖南最大的观音像,全身真金披身,造价昂贵,实乃古城岳阳一大绝景。
万佛塔:万佛宝塔建在大龟山山顶,亦为镇山之塔。在塔基上,右可俯视南湖美景,七座小龟山浮于水面,时浮时沉,栩栩如生;往左远眺洞庭,来往商旅船只白帆点点;正面鸟瞰巴陵城,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登塔一望,风景更是绝伦,使人流连忘返。建成以后的圣安寺万佛宝塔将飞檐斗角,琉璃生辉。耸立于青山绿水之间,上指青天,下立灵山,巍然于天地人和之中。宝塔佛光遍散,灵气护身,实乃佛缘宝地。塔的第一层供奉释迦如来佛像一尊,塔顶供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小金佛像。
圣安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和游览。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
张谷英村以其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
张谷英村地处岳阳市东南 73 公里处的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这里青山四望,绿水环流,环境优美。自明朝初年张氏始祖张谷英在此地定居以来,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历 600 余年。目前有面积 51000 多平方米,房屋厅堂 1732 间,天井 206 个。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设计巧夺天工。
当大门位于张谷英大宅龙行山前,即所谓的 “龙口”。门口有渭溪河绕过,河上有两座八字形石桥,被称为 “龙须”。当大门乃是张谷英第八代孙思男公于明万历年初从故居笔架山下的石桥冲迁至此的。其共有大小堂屋 24 个,住房 422 间,建筑面积达 9200 平方米。该屋整体布局如一把打开的折扇。
王家塅位于龙行山侧。清乾隆 37 年(公元 1772 年)由谷英公第十六代孙云浦公建,建筑面积达 9474 平方米,房屋布局为三井四进,共有房间 468 间。该建筑布局较规范,呈 “干支” 型。宅居全部以花岗岩石条奠基,火砖到脊,松、杉、樟、楠木为柱。巷道纵横交错,成十字穿堂,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有古园林庙宇风格。
上新屋位于龙行山尾。清嘉庆 13 年(公元 1808 年)由谷英公十六代孙绪彬公建,建筑面积达 7560 平方米,共有房屋 172 间。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该建筑采用封火山墙,屋檐为岳阳楼盔顶式的双曲线弓字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张谷英村的建筑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别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的设计处理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建筑群的木石雕刻,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完好如初。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料。
张谷英村不仅建筑独具特色,其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张谷英家族在数百年当中,以耕读为本,孝友传家。在当地讲道德,求团结,读诗书,明礼义,攻武技,事农桑,形成了崇文尚武、孝悌仁爱、遵规重义、友睦乡邻、乐善好施的良好传统,不以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尊贵欺侮弱小。
张谷英村流传下来的孝廉家风文化更是一大瑰宝。从始迁祖谷英公归隐田园,孝廉传家,到后世子孙根据其理念,恪守家训、族戒而形成了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孝廉家风。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是一个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展馆,挖掘了张谷英村的孝、和、勤、廉等元素,通过图文展示、场景复原、声光影音等技术,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张谷英村的孝廉家风。
张谷英村的家训族戒是维系张氏家族延绵至今的精神支柱。张谷英村 16 家训 “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勤职业,循本分,崇廉洁,慎言语,尚节俭,存忍让,恤贫寡,供赋役” 和 5 族戒 “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融合儒家 “孝、和、勤、廉” 等理念,形成了以 “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 为精神内核的孝友家风文化。
此外,张谷英村还有许多孝廉故事,如百步三桥的故事、登魁公谢寿、云浦公拒变等,这些故事吟传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古村落的精神世界。在新时代,张谷英村的孝友传统依旧在默默地传递,好媳妇徐岳华、孝心少年张海标、道德模范张志雄等,就是传承张谷英村孝友文化的当代典型。
张谷英村还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元宵喜乐会活动,主会场启动仪式有独具民俗韵味的玩龙舞狮表演拉开热闹喜庆的元宵活动序幕。文艺汇演穿插趣味猜灯谜活动,上新屋首次面向游客开放,并推出岳阳花鼓戏传统剧目《富贵满堂》。游客还可以在当大门、王家塅两大古建筑群内参与纺纱织布、绣花、打铁等张谷英特色民俗活动,以及张谷英景区独家定制剧本杀《探秘古村落》首次试玩。
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 “天下第一村”。2001 年张谷英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2003 年,张谷英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全国 “历史文化名村” 称号。2009 年,张古英被评为中国生态文明村。2010 年被省旅游局评为全省首批特色旅游名村。2012 年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感受传统文化、传承孝友家风的好地方。